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标题: 唐朝那段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14
标题: 唐朝那段日子
序 言
  
   曾经有首歌叫《梦回唐朝》,为什么我们总是想“梦回唐朝”而不是“梦回明朝”、“梦回清朝”呢!因为“唐朝”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那个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长安城就像现在的美国纽约一样繁华,而且涌现了大批名人,所以到今天还有许多唐朝的“粉丝”们要“梦回唐朝”。而我算是“唐朝粉丝团”其中的一个,我很想为大家做点什么。想来想去,我就想到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将近300年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情,我和“当年明月”一样最痛恨那些“之”、“乎”、“者”、“也”故作艰深的文章,所以接下来我要写的这些内容,相信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性格、各种经历的人都能看懂……,将近300年的历史,希望大家鼓励我将它写完,我相信自己有这个毅力……
  
  一、“唐朝集团”概况:
  
  集团名称:大唐帝国(唐朝、唐代)
  
  集团性质:国家
  
  创始人:李渊(唐高祖)
  
  法人代表:李氏皇帝(共21位)
  
  固定资产:很多很多(钞票多多滴)
  
  经营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教育……(只要是人能够干的事)
  
  经营起止时间:公元618年——907年
  
  集团大事记:公元618年集团成立
  
   公元690年——705年由第三任法人代表李治(唐高宗)的夫人武则天代理经营。
  
   公元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公元875年——884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公元907年——集团倒闭
  
   ……
  
  看完“唐朝集团”的资料,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庞大”、“复杂”这两个词。而且人们过日子但凡有欢乐、有痛苦,唐朝那段日子也不例外。好了,看过资料后,相信大家对唐朝集团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不过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事情要一点一点地说,唐朝290年的日子,一切一切我们还要从它的创始人李渊说起……(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21
李渊是幸运的。
  
  因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吃喝不愁,更不用想着要是下岗了该怎么办?
  
  李渊是很幸运的。
  
  因为他做了皇帝,而且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最高级别的事业有成者。
  
  成功了,光辉灿烂!
  
  但成功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而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更是艰难险阻,因为那是刀光剑影的血拼……
  
  
  
  公元566年,长安唐国公府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前他一直在客厅里转来转去,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因为他的妻子即将分娩。
  
  即将作父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妻子即将分娩时,焦急的在产房外面走来走去,两手紧紧地攥在胸前,在心里都会说上一句:“保佑母子平安。”在这一点上,上到皇帝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都不例外,因为此刻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身份——父亲兼丈夫,这就叫血浓于水。
  
  李昞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当仆人请他进去看看时,李昞三步并成两步的走到屋里……
  
  婴儿长得又白又胖,奇异的是身上长着三个乳头,为了寄托家族兴旺的愿望,希望孩子有个锦绣光辉的前程,李昞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渊”,字“叔德”。
  
  李渊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想去做个乞丐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的家庭实在是太不一般……
  
  李渊的祖上那是怎一个“牛”字了得。
  
  七世祖李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有做皇帝的家族史)
  
  祖父李虎曾经协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被封为“柱国 ”(比丞相还大),死后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任“柱国大将军”,他的妻子(李渊的母亲)是杨坚(当时是北周皇帝的岳父,后来的隋文帝)妻子的同胞姊妹,也就是说李昞和隋文帝是“连襟儿”关系。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李渊小朋友和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他会坐在窗前数着天上的星星,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去玩捉迷藏,还会听妈妈讲美丽的童话故事。
  
  但是生活有欢乐,就会有烦恼……
  
  李昞的去世,使李渊小朋友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那一年李渊七岁。按照当时的官吏制度,李渊被袭封为“唐国公 ”。而从这一刻起,肩负着兴旺李氏家族的重大使命迫使李渊小朋友必须每天像个“官场”中人一样,一举一动都要按规范去做,不能任性而为,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当然不符合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法则,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在一千多年前当然没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儿童心理学》之类的理论书籍,有的只是“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之类的书籍,所以李渊生活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一个字“忍”。
  
  不过,喜欢读书是李渊小朋友的一大优点,什么《汉书》、《史记》之类的历史书籍他都喜欢读,不要认为他读书是为了“应试教育”,要知道他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考状元“了,李渊读书是为了从中吸取为官的经验,吸取权谋之术,为将来立足官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故,儿子周静帝继位,皇后和8岁的周静帝无力控制朝政,李渊的姨夫杨坚(周静帝的外公)趁此机会以大丞相的身份入朝辅政,其实是为了谋篡帝位,一些掌握地方兵权的军政头目,看到杨坚谋篡帝位的苗头,就起兵造反,结果被杨坚通通干掉,接着杨坚又大肆屠杀北周皇室成员,使自己大权独揽,年幼的周静帝完全陷入孤立。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个事件对李渊的触动很大,以前他只是在书里看到那君臣之间、朝堂之上一幕幕的阴谋诡计和凶杀,但是这一切在今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更令李渊困惑的是这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一边是他的姨夫,一边是他的表姐和外甥。
  
  “这是为什么?不是曾经很多人对我说过家庭要和睦吗?可是现在……”
  
  李渊怀着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告别了少年时代……(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25
读史使人聪明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26
唐朝那段日子(3)
  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
  
  李渊的起点并不低……
  
  隋朝刚刚建立,李渊凭着姨夫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当上了“千牛备身”(皇帝的亲身护卫),这个职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可以想像那是相当的威风,可以充分发扬“狐假虎威”的精神,着实风光一把。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志头脑是十分清楚滴,对于他来讲,现在还只是个“官场实习生”,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利用“千牛备身”这个职位,向诸位“官场”老前辈们学习。
  
  李渊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所以每次当他立于朝堂仗下时,他都会仔细认真地听君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更是令他拓宽了眼界。
  
  不可否认,李渊同志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的讲,年轻的李渊同志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的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让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解仇斗郄”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将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同志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县委书记)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滴。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市委书记),由县委书记升到了市委书记。
  
   而当地人民在市委书记李渊同志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小资”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的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但是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
  
  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
  
  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书记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的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漏此事,否则家法伺候……
  
  不过史士良的话,到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的到来……
  
  不过,想当皇帝……
  
  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的。
  
  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的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31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血淋淋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等;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的原因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的惊恐,深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功之。
  
  那就反他娘的!
  
  不可否认,杨谅起兵造反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在听从部下的建议后,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市)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河北省);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柱国裴文安和纥单贵、王聃等率军直指京师,一时间竟有19个州响应。
  
  如果按照这个声势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杨谅的造反真的能够成功,也许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写,但是我们杨谅先生的脑袋瓜子不知是让驴给踢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山西省永济县),并且大封官吏,按兵不动。
  
  事实证明,杨谅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是不一般地低。
  
  这就给了隋炀帝喘息的机会,结果隋炀帝派大将杨素领兵前去镇压,杨素的军事指挥水平和杨谅比起来,那简直就是研究生PK小学生,经过杨素精心的“照料”,杨谅的结局可以想像,兵败被囚,惊恐而死。而杨谅在这场造反事件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拉20多万户老百姓共同下水,其所部官民遭到隋炀帝杀害、流放者不计其数。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费了这么多笔墨写杨谅造反,这和李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事实上李渊在杨谅造反声势浩大的时候,也曾经动过心思,是响应杨谅,还是效忠于隋炀帝?这是个问题。
  
  后来李渊听到杨谅兵败的消息,暗自庆幸没有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从杨谅造反的事件中,李渊忽然明白了一点——应该远离权利中心,避开隋炀帝的耳目。
  
  没错,隋炀帝的猜忌心是非常强的,强的甚至有些变态。
  
  不久,客观条件给了李渊远离隋炀帝的机会,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市长兼警备区司令),李渊欣然前往,他觉得像一只脱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的飞翔了,但是长安城里发生一系列事情,却又使李渊时时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是杨素被逼死。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帮助杨广篡夺帝位,杨广表面上虽然敬重杨素,而心中却深深的猜忌他,大业二年(606年)杨素病重,杨广虽然表面派名医、赐上等药给杨素治病,
  
  而暗中却唯恐杨素不死,杨素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受杨广的猜忌,所以不肯吃药,最后病重而死,杨广表面悲痛,暗中高兴去掉了杨素的这块心病。
  
  第二是高熲被杀。
  
  高颎乃是隋朝的老臣,竭尽忠诚,当朝20余年,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的。大业三年(607年)杨广征调全国百姓近百万人修筑长城,高熲上书劝谏,受到杨广的斥责。高熲心中非常伤心,与礼部尚书宇文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被奸臣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熲、宇文等人全部处死……
  
  此外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免官的还有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等人……
  
  
  
  朝廷重臣一个个的倒下,使李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但他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将来成功,现在必须韬光养晦。
  
  
  
  “是不是有一天,杨广也会猜忌到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
  
  “我该怎么办?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事实证明,李渊能当皇帝,哪绝对是不一般滴。
  
  为了不受杨广的猜忌,李渊想出了一条韬光养晦的妙计。
  
  沉湎酒色……(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36
李渊之所以选择“沉湎酒色”作为自己韬光养晦的策略,实在是迫不得已。
  
  因为就在隋炀帝杨广诛杀朝廷大臣的同时,民间市巷中忽然又兴起了一些“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氏当为天子”的童谣和谶语。这让李渊想起了相士史士良对他说过的话:“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虽然李渊高兴的心花怒放,但为此也惶恐不安。
  
  “杨广这个变态狂,要是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怀疑到自己?”……
  
  李渊的担心不无道理,没过多久,隋炀帝的眼睛便盯上了李渊。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礼部尚书(文化部部长)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起兵造反,杨玄感为什么造反?因为他的老爸是杨素。杨素是怎么死的,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除了替老爸报仇,杨玄感造反还有“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的意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隋朝人民。
  
  杨玄感同志的觉悟是高尚的,但是造反事业只有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总之一句话,杨玄感同志这几方面一条也不占,所以六月起兵造反,八月战败自杀。
  
  我们的李渊同志,在这期间并没有跟着凑热闹,而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因为他知道目前隋朝的统治力量还很强大,这个时候贸然公开造反,那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李渊的决策是正确的。
  
  所以他得到了杨广的信任,杨广给他的赏赐是——代替杨玄感亲戚元弘嗣为弘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警备司令兼军区司令员),统领13个郡的军队。
  
  李渊认为这个官职对于自己以后成就帝业会大有帮助,所以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的招揽人才,对属下比较宽厚,得到了属下的拥戴。
  
  但事实证明,李渊的这个决策是错误的。
  
  因为在杨广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当时的隋朝可以说是破鼓万人捶,农民起义、王公贵族造反遍布全国,杨广就想惊弓之鸟一样,恐惧到了极点,看谁都像造反的人,尤其在经历了杨谅、杨玄感的事件后,他对掌握兵权的王公贵族们更是猜忌,而这个时候,恰恰听到李渊在弘化郡颇受属下的拥护,所以杨广那双阴森的眼神就盯上了李渊,于是他决定派专使招李渊回长安……
  
  
  
  当专使在李渊的官衙里把杨广的诏书递到他的面前时,李渊颤抖了。
  
  回到府中,李渊的脑子急速的飞转。
  
  去?还是不去?
  
  如果去,以杨广的所作所为,自己肯定是有去无回。
  
  如果不去,那就是抗诏不遵,其罪当诛。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应对?
  
  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装病。
  
  这真是个再不过的办法了,自己有病在身,推迟回京的时间,合情合理。
  
  但是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问题:
  
  你说自己有病,专使信吗?要知道专使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可怎么办?唉!这可真是“心中好似滚油煎”啊!
  
  不过我们的李渊先生脑袋是相当聪明滴,他忽然想到了一样东西,而且这样东西,保准把专使拿下。因为这样东西可以使鬼推磨。
  
  是的,钱。
  
  对,向专使行贿!
  
  所以第二天他在拜见专使时将白花花的银子递到了专使的面前。
  
  专使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时,顿时乐开了花,但还是故意的问李渊:
  
  “李大人,这是为何?鄙人无功不受禄啊!”
  
  这句话说的很有学问,其中的潜台词是“李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事,尽管明说。银子我得收的明白。”
  
  “专使大人远道而来,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李渊随口应和着。
  
  “李大人过谦了!”
  
  随后双方又假惺惺得推让了一番,最终结果是银子揣进专使的口袋。
  
  李渊也随即开始切入正题:“卑职最近重病在身,恳请专使大人向皇上奏明,等臣痊愈之后,再行赴京。”
  
  “哦!原来是这样!李大人请放心,我回去后,一定向皇上奏明您的病情。”……
  
  双方皆大欢喜。
  
  就这样,专使回去后在杨广的面前添油加醋地奏明李渊的病情,杨广同志当时正在肆意淫乐,所以也就没当回事,李渊因此侥幸逃过了一劫。
  
  
  
  但是如何采取一个长久的安身之计呢?要知道自己可是有着13个郡兵权的王公贵族,杨广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
  
  所以李渊才决定用“沉湎酒色”的方法,瞒过隋炀帝的耳目。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渊酗酒纵色,间以赌博。史书记载他与晋阳宫副监(副总管)裴寂酗酒赌博,“情忘厌倦。”(《旧唐书》)
  
  李渊的策略成功了,正因为李渊的酗酒纵色,杨广把他当成了一个庸才,事实证明,杨广是个庸才,而李渊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广,你就这样折腾吧!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2:40
杨广闹的确实是够欢的。
  
  自从这位仁兄当上皇帝后,开始挥霍他老爸杨坚积累下来的产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我总结他当皇帝后的主要“功绩”就是“四大搞”。
  
  首先是大搞土木工程。
  
  这个工程可不是仅仅盖几个高层建筑,美化一下城市那么简单,杨广的土木工程是要营建一个城市——东都洛阳。
  
  为了这个工程,杨广每个月从各家各户抽调的壮丁达到200万人,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下有关隋朝户籍的历史资料,当时全国有890万户,如果以一户六口为计算(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全国人口应该有5000多万,而杨广每个月就抽调200万人,也就是说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去给杨广干活,而史书上记载,因工程紧急,累死者十分之四、五,得出的结论就是当时全国有一半的家庭里至少有一个人为了营建洛阳而“壮烈牺牲”。(想一想家里人的感受)。此外,除了工程所需要的开支之外,这些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多少开销,大家自己去计算一下(无底洞)。
  
  第二就是大搞联欢活动。
  
  杨广的联欢活动绝对有创意,具体来说就是搭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巨型大台,汇集当时全国所有的演艺明星和知名乐团,通宵达旦的在上面又唱又跳,而且让这些人都穿上锦绣的彩色衣服,为了制作这种衣服,当时长安和洛阳两个城市的彩锦几乎全被用光。
  
  第三就是大搞旅游
  
  杨广的旅游讲究排场,乘船去江都(今扬州)旅游,带了20万人,乘坐的龙舟高45尺,长200丈,加上其它王公贵族所乘的船,一共5200多艘,前后排在一起的距离,相当于天津到北京的距离(120公里)。
  
  第四就是大搞侵略
  
  杨广仗着自己家大业大有的是骡马,当皇帝期间发动了三次争伐辽东的战争,都是大败而回,其结果是使辽东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饥馑疫病,人民更是深受其害。
  
  还有很多很多……
  
  杨广同志的“四大搞”使得民不聊生,但是老百姓也没有办法,只有“忍”。
  
  可是有一句话叫“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所以老百姓开始行动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不过,老百姓没有杨广同志的花样多,它们只用“一大搞”,对抗杨广的“四大搞”——搞什么?搞造反。……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十二月,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率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总的说来,从611年到617年李渊起兵之前,这七年中形成了三只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力量,他们分别是:河北窦建德的起义军,河南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还有江淮地区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此外,一些隋朝的王公富豪,看到隋朝的情况不妙,也都参与到反隋的斗争中,除了我们以前介绍过的杨谅、杨玄感之外,还有马邑(今陕西朔县)校尉刘武周,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富豪薛举、薛任杲父子,罗县(今湖南湘阴)县令萧銑等人也都拥兵自称为王……
  
  请注意,我之所以把以上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是想让大家先对他们有个印象,因为这些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将与李渊的事业有着某种联系,我们暂且不表……
  
  
  
  面对着全国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我们的李渊同志继续发挥他“装蠢”的本领,照样的吃喝玩乐,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异常,所以他继续得到杨广的信任。
  
  但是命运,不会让李渊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其工作职责是镇压河东(黄河以东)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李渊,你表现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但是李渊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却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突厥……(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00
说来很好笑,李渊的工作职责本来是镇压农民起义军,但是到了河东之后,迎来的第一个对手却是突厥人。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突厥这个民族,因为突厥人在今后的岁月里也将伴随李氏唐朝共同走过一段很长的岁月,有必要先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混个脸熟。
  这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它们居无定所,喜欢吃牛羊肉,兵士们长年身穿甲胄,善于骑射,打仗的时候有个特点,说打就打,不考虑什么天时、地利与人和,没有阵形。而且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占领地盘,而是为了掠夺财物,打完就跑,正所谓“攻也匆匆,撤也匆匆。”而且如果打败了,也没有关系,从头再来,没有什么“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惭愧心里。
  综合上边这几条,结论就是,突厥人是很难对付的。所以很多年来,中原的各个朝代从主观上都不愿意和他们为敌,经常会采取一些和亲的手段(将皇室的某个公主嫁给突厥的可汗),对他们加以笼络。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志在国内待得好好的,和突厥人也没有什么外交往来,而且也不需要让他去和亲,为什么突厥人成了他的第一个对手?
  这都要“归功”于我们的杨广同志。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杨广以突厥人始毕可汗不来朝贡为由,率领大军北巡进行震慑,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在边境上搞个军事演习,吓唬吓唬你,叫你知道我天朝上国的威严,以后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但是杨广打错了算盘,因为对象是突厥人。
  想吓唬我们?杨广,你看错人了,扁他。
  随后,始毕可汗率领10余万骑兵准备袭击隋军。
  不过,突厥人里有一个人将这个消息,通报给了杨广,这个人就是义城公主(隋朝和亲突厥的公主)。
  还是向着娘家人啊!
  当杨广听到这个消息时,吓得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腿也抽筋了。急忙率军退入雁门(今山西代县),因为他手里只有3万人
  但是已经晚了,突厥人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就在杨广率军刚刚进入雁门,突厥人已经打到了城下。
  一边是突厥人猛烈攻城,一边是隋军顽强守城。
  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
  惨烈到什么程度?
  突厥人的弓箭,已经射到了杨广的御座前。
  史书记载,杨广抱着赵王杨杲嚎啕大哭。
  哭也没用,杨广,你只能选择等待,等待各地的援军到来……
  
  就在雁门之战进行的过程当中,身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首先得到了消息。
  李渊在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杨广现在被困,如果这时趁机起兵,大功可成。
  且慢,如果李渊是一个如此浅薄之人,他也就不可能成为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了。
  李渊考虑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当时来讲,突厥等于是隋朝之外的另一个国家,自己的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开展,而自己趁机起兵打攻击自己的国家,这是什么行为?汉奸行为!
  一个汉奸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吗?
  答案是否定的。
  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还能当得稳皇帝?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渊正是想到了这些,所以决定派兵增援雁门,并且让18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军勤王……
  李世民,李渊的次子,史书记载他“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旧唐书》)
  请大家记住这个少年的名字,他将在今后的岁月里,开创大唐帝国的伟业……(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04
李渊的妻子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
  
  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幼年夭折(也有史书记载他是战死的)。
  
  窦氏夫人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这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女人(她舅舅是周宣帝),还颇有政治见解。李渊还是楼烦太守的时候,曾经养有九匹骏马,在闲暇之余,喜欢骑着自己的宝马到郊外打猎,窦氏就提醒李渊说:“当今皇上好鹰爱马,你是知道的,这些马应该献给皇上,如果有人向皇上进谗言,说你养有骏马,皇上会猜忌你的,很可能会招来杀身祸。”当时李渊并没有当回事,后来的确有人向杨广报告了李渊养马的事,李渊虽然没有招来大祸,却遭到了杨广的斥责。
  
   当然这样的母亲,教育孩子也很有自己的方法,他对自己的儿子教育很严格,让他们学习经史和兵法,还让他们练武。正是由于窦氏夫人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四个儿子(准确的说是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了超级牛人,这一点相信大家以后会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
  
  可以说,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惜的是,窦氏夫人45岁那年,由于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没能看到她丈夫和儿子们开创的伟业。
  
  不过,相信你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也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除了李元霸之外,三个儿子长大后都继承了李渊和窦氏夫人深谋远虑的特点,而且英武逼人,能征善战!
  
  由于长子李建成需要在父亲身边料理公务,所以这一次解雁门之围,李渊决定让次子18岁的李世民从军勤王。
  
  也许是因为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李世民并没有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小卒,他被编入了屯卫将军(师长)云定兴的部下,做了一名参军(参谋)……
  
  
  
  突厥人还在猛烈的攻城,杨广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左看又看,上看下看,援军怎么还没到来?
  
  “给我顶住,凡是守城有功的,士兵直接升六品官,赏布匹百缎。官员们晋升一级。”
  
  杨广在无奈之中,慌忙下令。
  
  因为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杨广的这个命令是正确的,正因为他的这个命令,军士们振奋精神,顶住了突厥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能顶多久,是多久吧!也许援军现在就在路上……
  
  
  
  此刻,云定兴和李世民正带领着援军,飞速的赶往雁门。
  
  但是,他们手里只有1万人。
  
  1万人?加上雁门城里的隋军最多只有4万,而突厥人却有10万大军。
  
  这个仗怎么打?
  
  难道和突厥人硬碰硬的干一场?
  
  还是等其它地方援军都到后,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和突厥人火拼一场,不过那个时候,相信它们的皇上杨广同志已经成了俘虏。
  
  云定兴犯难了。
  
  幸运的是,他的身边有李世民。
  
  看到云定兴的脸上显出了难色,李世民猜到了云定兴的难处。
  
  “将军,是否为解雁门之围发愁啊?”
  
  “是啊!突厥十万大军围困雁门,而我们现在只有一万人,无异于以卵击石啊!可是如果等到各地援军都到齐了,再解雁门之围,恐怕那个时候,皇上已经……”
  
  “将军,卑职有一计,不知当将否?”
  
  “哦?请讲!”
  
  “我认为始毕可汗敢带领10万大军围攻雁门,正是看到了我们各地的援军仓促不能增援,所以才如此猖獗。我军应该摆开阵容,白天应该挥动全军大旗连续不断,晚上应该鸣钲击鼓,全军将士大声喧哗。始毕可汗必然认为我们的援军已经都到齐了,肯定不敢恋战。”
  
  云定兴听李世民说完,用一种钦佩的眼光看着他。
  
  “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说的通俗点,李世民采用的是一种“扯大旗,拉虎皮”的疑兵之计,但就是这个计策,还真把突厥人忽悠住了。
  
  始毕可汗决定暂时停止围攻雁门,原地驻守。
  
  但是想要让突厥人撤军,却没那么容易。
  
  就在这个时候始毕可汗突然接到一封信,送信的人是义城公主派来的使者。
  
  信中写的是:北边有急!
  
  不能不撤了,隋朝的问题可以以后慢慢解决,但是老窝要是让人端了,那可真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无家可归。
  
  撤!
  
  突厥人就这样一窝蜂的撤退了……
  
  
  
  我们的杨广同志安全的回到了太原。
  
  接下来就是向全国发布“雁门大捷,歼敌无数”之类的消息,大家以示庆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套路)。
  
  再接下来就是杨广犒赏三军,兑现自己的诺言。
  
  李渊因为勤王有功,官升一级,升迁为右骁卫大将军。
  
  “杨广,这次我救了你,是为了我自己!下一次,你将没有那么幸运。”……(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10
时间进入了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也许是让农民起义军折腾的不得安宁,或是上次雁门被围受到了惊吓,自从回到洛阳后,杨广吃嘛嘛不香,晚上睡觉居然让宫女们在身边唱着“狼来了,虎来了,马猴背着鼓来了”之类的歌谣才能入睡。
  典型的惊恐症表现。
  看来洛阳是不能再待了,杨广决定前往江都(扬州)去“疗养”一段时间。
  其实准确的说是被迫逃往江都,因为北方除了长安、洛阳等几个大城市外,其余的地方都被反隋力量所控制。
  到了江都可以让杨广稍微的喘口气,组织军队继续顽强的抵抗。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杨广将自己的禁军都投入了战斗,不可谓不下本啊!
  但是,江都对于杨广来讲,注定是个不祥之地。
  在不远的将来,命运将让他永远定格在那里……
  
  也许是江都的天气实在是心旷神怡,杨广的心情好了很多。
  杨广忽然想到了李渊。
  杨广现在的感觉是,对李渊一方面比较信任,因为在雁门之战中,李渊第一个派兵勤王,表现突出。但是另一方面,杨广又忌惮李渊手中的兵权,要知道杨谅、杨玄感手中都是握有重兵的。
  解除李渊的兵权吗?如果解除李渊的兵权,那谁还敢给自己卖命,那么多农民起义军谁来料理,何况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突厥人。
  不解除的话,终究是心腹大患。
  杨广皱紧了眉头……
  如何才能限制李渊呢?
  杨广忽然想到了曾经给他带来惊吓的突厥人。
  “诏李渊为太原留守,虎愤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率太原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回击匈奴。”
  在杨广看来,他作出了一个绝妙的安排。
  王威和高君雅是杨广的心腹,把他们俩安插在李渊身边,可以随时监视李渊,而且可以分解李渊的一部分兵权。
  另外让李渊回击突厥,一方面师出有名,可以报雁门之战的一箭之仇。另一方面只要开战就会削弱双方的力量。至于王仁恭嘛……,你驻守马邑,回击突厥是你的工作职责所在,所以跟着李渊一起上吧!
  周密!绝对周密!杨广还是很有才的。可惜他这个命令适合智商在他之下的人,而李渊的智商恰恰在他之上……
  
  当王威、高君雅带来杨广的诏书后,李渊一下子明白了杨广的用心。
  “好个一石二鸟啊!还安排人监视我。”
  不过心里想的,嘴上还是不能说出来,对于上级派来的两位助手,照例要搞个欢迎仪式什么的,说一些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之类的话,因为毕竟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突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既然现在起兵造反还不是时候,那就只能按照杨广的意思回击突厥了。
  可是李渊的手中只有1万人,而突厥手中的军队是李渊的十倍。
  这个仗怎么打?
  更让人头痛的是,仗还没有打,自己内部的人却害怕了。
  王仁恭就是个代表。
  想来也很正常,这位仁兄驻守在边境,长年和突厥人打交道,深刻的了解突厥人的特性,这会自己的1万人又要跟人家10万人火拼,不害怕才怪。
  看来,在料理突厥人之前,首先要树立内士兵战胜敌人的信心。
  事实证明,我们的李渊同志不仅能征善战,作思想工作也是很有一套的。
  李渊针对突厥人的作战特点(前面介绍过),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首先,让王仁恭选出2000名善骑射的士兵,饮食起居和突厥人一样,天天在边境上驰骋涉猎,以炫耀武威,李渊由于善于骑射,所以首当其冲。
  第二,在涉猎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突厥的部队,不要马上冲过去和人家火拼,那样只能“壮烈牺牲”,应该表现出旁若无人的样子。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第三,寻找有利时机,寻机偷袭突厥人。
  因该说,这个招数和前边李世民在解雁门之围时用的招数差不多,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李世民向他老爸建议的,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结果是相同的,突厥人再一次被忽悠。
  突厥人把李渊的这2000人当成了突厥自己部落的人,所以不敢交战。
  
  一来二去的,李渊的士兵渐渐的提高了士气。
  原来突厥人不过如此啊!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既然自己的人没有思想包袱了,那就寻找决战的机会吧!
  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
  
  有一天,李渊照常带领这2000名士兵外出涉猎,正在兴头时,他们忽然发现在他的正前方,突厥骑兵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他们。
  “将军,咱们跟突厥人干一场吧!每一次看见他们,他们都不敢过来,分明是怕我们。”
  李渊的苦心确实没有白费。
  是时候决战了!
  突厥人拿命来!
  李渊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看着穿着自己衣服的人冲过来,突厥人愣住了。
  要给我们送东西吗?
  对,送上的是刀劈斧砍!
  就在突厥人打愣的时候,
  大刀像突厥人头上看去。
  杀声震野,刀光闪闪。
  史书记载,斩突厥首千余骑……
  自此,突厥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敢南下中原侵扰。
  
  因为中原人饱受突厥人的侵扰,而李渊替他们解除了突厥人的威胁,所以有很多人前来投奔李渊。
  第一个来投奔李渊的,便是刘文静……(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14
刘文静是个人才。
   而且和裴寂是好朋友(经常陪李渊喝酒的那个人)。
   时任晋阳令(县令)。
  
   来投奔李渊,是因为他看中了李世民,觉得李世民不是一般人。
   他跟裴寂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夸奖李世民,说李世民异于常人,有刘邦、曹操的气度,今后必为人主(刘文静也会算命?)。
   可惜刘文静的运气实在不好,由于他和李密联姻,所以被捕入狱。要知道李密对于隋朝来讲,那可是天大的反贼。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
   刘文静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不过有一个人的目光始终在盯着刘文静,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刘文静看中的是李世民的气度,而李世民看重刘文静的是才华。
  
   李世民决定前往狱中看看这位仰慕自己的朋友。
   两个人一见面,颇有感慨。
   刘文静开门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非得有刘邦、刘秀那样的人才,才能平定天下。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个可以共大事的人,所以李世民对刘文静表露了心迹:
  “我今天来探望你,正是想和你商量大事,不知你有何妙计?”
   刘文静看起来胸有成竹.
   “现在杨广逃到了江都,而各地的反隋势力不计其数,如果有一位真主出现,想要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啊!”
   “嘘!小心那些狱卒听到啊!”李世民提醒刘文静。
   刘文静警惕地看了看周围,压低声音说:“我当晋阳令已经很多年了,知道这个地方有很多豪杰想要共举大事,如果把他们拉拢过来,再加上唐公的兵马,乘虚打进关内,号令天下,到不了半年,唐公可成帝业。”
   听完刘文静的话,李世民用一种钦佩的目光注视着刘文静,只说了一句话,从此两个人便成了亲密的战友,李世民说的是:
  “我一定要把你从狱中救出来。”……
  
  相信以李渊、李世民在山西的地位,就出刘文静并不困难,不久刘文静顺利出狱。
  就这样,刘文静便成了李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他将在晋阳起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19
下面介绍第二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弘基。
  他本身是河中刺史。
  但是他后来的职业变成了盗贼。
  不过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做“盗贼”这个工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刘弘基成为盗贼,是因为隋炀帝征辽东时,他没有凑够随军征辽东的盘缠,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碰巧来到太原,所以结交了李渊父子。
  和刘文静一样,刘弘基也是看中了李世民。
  也许是因为和李世民比较投缘,哥们之间无话不谈,李世民给他的待遇——吃住在一起,出门骑在一匹马上(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可见两个人好到什么程度。
  刘宏基将在李渊问鼎长安的征途上立下汗马功劳。
  有人说他功劳第一,我相信。
  
  接下来,请大家耐着性子,听我再介绍一位牛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唐俭。
  他的父亲和李渊曾经是同事,共同当过千牛备身。
  唐俭的名声非常好,因为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巧合的是,他也是看中了李世民(李世民可以成立一个粉丝团)。
  所以在李世民引荐下,唐俭成为了李渊的心腹。
  唐俭给李渊的建议是:开府库,南召豪杰,北抚突厥,东收燕赵,驱渡黄河,占据秦雍,汤、武之业可成。
  很有些诸葛亮未出茅庐,定天下计的感觉。
  唐俭将在以后破刘武周,北击突厥中,展示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人才!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需要他们的辅助。
  李渊也不例外,在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上,并不缺少人才。
  只是有的成了英雄,有的盗寇。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好了,先介绍这三位人才吧!
  还有很多很多牛人,没有出场。
  不要着急,我们后边慢慢介绍。
  就在李渊父子广泛延揽人才的时候,同时也迎来了第二个对手——农民起义军。
  甄翟儿的起义军……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21
在写李渊PK甄翟儿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什么?
  还是用通俗一点的方法来讨论吧!
  假如张三是一个古代的农民,他本有几亩自己的耕地,然后天天去耕地,定期向地主(朝廷)交赋税,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朝廷说要增加赋税,因为某某地方闹了灾荒,国家要去赈灾。好!为了国家的利益,咱充当光荣纳税人。
  但是忽然又有一天,朝廷要征粮,原因是朝廷要攻打某个国家,理由是这个国家不来朝贡(例如杨广同志)。农民伯伯咬咬牙,好!支援前线。
  可是没过多久,朝廷又要增加赋税,又要征粮,理由是皇帝大人要巡幸远游,需要银子!
  什么?还让不让人活啊?
  如此一来二去,农民们可不干了。
  怎么办?反之!
  目的:天下土地多多滴,我来当地主。
  凭什么受你压迫?
  所以我认为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
  打倒剥削自己的阶级,然后成为剥削别人的阶级。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当然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那绝对可以写一篇5000多字的论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农民起义是为了争夺土地,在起义的过程中,如果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创造的物质利益,他们一辈子也享用不完的时候,他们还会坚持起义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们的目,就是土地,准确地说是土地带来的物质利益。
  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所以从陈胜、吴广开始,到清朝的白莲教,农民起义总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虽然也有个别猛人成功一两次(例如朱元璋),但那只是特例。
  虽然我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首领很是敬佩,但是当我们透过现象去揭示其本质时,历朝历代镇压农民起义运动,就是一个争取地主阶级的地位,一个维护地主阶级的地位。
  
  李渊就是无数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其中一个。
  要说李渊的本职工作,就是镇压农民起义,虽然甄翟儿这个对手来得有些晚,但是晚来的对手,依然是对手。
  李渊必须面对!
  甄翟儿是魏刀儿的部下,大业十一年(615年)魏刀儿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自封“历山王。
  大业十二年,甄翟儿率领两万人骚扰太原。
  首战告捷,隋将潘长文被杀。
  
  李渊得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对李世民说了一句话:
  “历山王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要破历山王,先破甄翟儿!
  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李渊带着宝贝儿子兼心腹爱将李世民与副留守王威前去镇压。
  双方注定有缘,在雀鼠谷(今陕西介休境内)不期而遇。
  只是李渊的兵少的可怜,五千人!
  五千人PK两万人。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想要打赢这场仗,的确要动一番脑筋。
  办法总比困难多!
  
  雀鼠谷,长数十里。
  既没有孔雀,也没有老鼠!
  有的是悬崖峭壁,怪石林立。汾水河从中流过。
  两万多起义军列阵严整,首尾相继达十余里。
  这次也是仗还没有打,又有人先害怕,看到起义军的阵势,副留守王威和部分士兵心虚了。
  关键时刻,还是领导压的住茬。李渊看到人心浮动,便笑着对王威说:“这群盗寇,就认识钱。这一战只可智取,不能强攻。我就担心到时我准备好了,他却逃走了,如果他决定和咱开战,我保证这一战必胜!”
  嚯!李渊!你口气不小啊!
  王威半心半疑地看着李渊。
  既然领导决定了,那就按您的意图办!
  反正打了败仗,责任你担着。
  事实证明,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既然敢吹牛,就有吹牛的本钱。
  李渊吹牛的本钱,就是两个字:智慧!
  
  随后,李渊便摆了个阵。
  这个阵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
  将手中的五千人,分为三个方阵。其中把老弱士兵放在中间,让这些人摇动军中的所有旗帜,并把全军的辎重放在这些人的后边,做为中阵。
  然后,把剩下的精兵分为两个部分,列在中阵的左右,作为小阵。
  领导,这是个什么阵啊?
  一会起义军冲过来,中阵这些人不都成炮灰了啊!
  少废话!你也别闲着,拿着我的大旗,站在最前边给我使劲的摇!
  完了!完了!看来我是要以身殉国了。
  嘿嘿!谁让你仗还没打,就害怕的。
  王威硬着头皮站在了最前边。……
  
  “冲啊!杀啊!活捉李渊啊!”
  起义军向李渊的中阵猛烈的发起冲击,因为他们看到李渊的大旗就在中间。
  王威这时侯的脑子反应还是相当快的,在起义军冲过来的过程中,丢掉帅旗,一溜小跑,躲到草丛里,幸而脱险。
  但是中阵被冲垮了!
  原来还有这么多辎重!这次可发财了!
  起义军就此中计!
  就在起义军忙着收缴中阵所丢弃的辎重时,李渊的左右二阵,开始向起义军进攻。
  李世民首当其冲,一通猛砍,所向披靡!
  由于突然遭到袭击,起义军失去指挥,伤亡惨重,被俘的男女老少达到数万人。
  
  临危不惧,方为大丈夫!
  李渊父子做到了。
  北击突厥,延揽人才,平定甄翟儿。
  不知不觉中,李渊逐渐把太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为后来的起兵,建立了根据地……(待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26
和李渊比起来,杨广的日子越发不好过。
  自从杨广跑到江都后,京城长安的事务全都交给了代王杨侑(杨广的孙子),可是杨侑毕竟年幼,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北方只有长安、洛阳等几座孤城,在江南也只有江都一隅之地。即使是这几个地方,彼此也被切断联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除了李渊在太原秘密地经营自己的根据地之外,反隋势力当中的几个VIP,在自己的努力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在是为隋朝的灭亡,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李渊成就帝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其中的几位超级猛男,看看他们是怎么打拼的。
  第一位猛男:李密。
  李密本是杨玄感的部下,杨玄感起兵造反失败后,李密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后来投奔了瓦岗军,因为李密善于谋略和用兵,得到了首领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说服翟让,率领7000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沧,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于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后来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推李密称魏公,等于将首领地位让给了李密,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
  但是,就在此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改变了瓦岗军的内部格局。
  李密杀死了翟让!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28
有很多史书上记载说李密杀死翟让是因为分财不均、对待俘虏的态度不同等;我认为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考察瓦岗军的成长足迹后,我认为李密杀死翟让有很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就此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权利制衡。
  翟让曾经是李密的领导,后来翟让主动将领导权让给了李密,虽然李密在瓦岗军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对于翟让这位曾经的领导,并不能直下命令,就算是想让翟让做什么事情,语气也会比较委婉,毕竟,李密的领导位置是翟让推选的,而瓦岗军的将领们大多是出身贫寒的草莽汉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级军官,在这些人心中,恩义两字分外重要。翟让只是曾经做过李密的领导,但是只要有过这回事,李密就无法在翟让面前摆出主君的架子来,以免给人忘恩负义的感觉。
  但是,李密是有野心的,如此一来二去,翟让便成了李密的绊脚石,虽然表面上李密是翟让的领导,但是内心深处,大家依然认为翟让还是领导,李密的心中肯定会不爽,换了我也会不爽,这就等于翟让隐性地分解了李密的权利。
  仅仅是心里不爽,还不足以让李密杀死翟让,还要靠自身的实力,李密是有实力的,因为李密有势力,这就派生出第二个原因:
  派系林立。
  总的说来,瓦岗军之中分为三个派系。
  第一派,我称之为蒲山公集团,这个集团是李密亲手建立的,可以说是李密的嫡系部队,以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裴元庆四将统率的八千内军骠骑为主力,辅以裴仁基,王伯当诸将统率的部队,在瓦岗军中,是战斗力最强,势力最大的一支军队。
  第二派,我称之为老营集团,这个集团是主要以最初随翟让在瓦岗起义的老部下为主,其中,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徐世绩都是翟让的心腹手下,统率着大量士卒。其实力和蒲山公集团不相上下。虽然他将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他在瓦岗军中的势力却并没有削弱多少。
  第三派,我称之为变民集团,所谓的变民集团,就是指一些农民、小贩受不了官府的压迫,起来造反,但又没有形成正规的组织,需要依附规模较大的起义军,这个集团以孟让,郝孝德的变民集团,上谷郡(今河北易县)变民军王君廓集团,东进的长平郡(今山西省晋城)李文才集团,李德谦集团,魏郡(今河南省安阳)地李文相集团,济北郡(今山东省庄平)的张青特集团等为代表,变民集团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合力,表面上听从李密指挥,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他们依附瓦岗军就是因为瓦岗军有粮。这个集团属于墙头草的类型,只有能得到利益就行,至于效忠翟让,还是效忠李密无所谓。
  三个派系,不同的想法,浦山公营集团效忠李密,老营集团效忠翟让,变民集团无所谓。
  所以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了蒲山公营集团和老营集团二者之间。
  因为翟让和李密的追求是不同的。
  这就派生出第三个问题:两个人的追求有何不同。
  翟让自认不如李密志向高远,不是打天下的料。这才把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这并非表明他就完全不担心李密上位之后,感于自己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不会反过来对付自己,正因为他本身有着雄浑的势力,所以才并不在乎在名义上接受李密的领导。一句话,他只想大块吃肉,大腕喝酒,有美女就上,有钱财就捞,只要过得好就行了。他并没有打江山的雄心。由于翟让的存在,翟让手下的那些老臣子仗着自己的资历,根本就不理会李密的命令,在打仗的时候只知道躲在后面,分战利品的时候却一个个站了出来,奋勇争先。
  而李密则不同,他身为隋朝的旧官吏,起兵造反,就是想做皇帝,现在翟让这个曾经的领导,这么没有上进心,但是还得碍于面子,言不得语不得,自己的下属对翟让集团的行为也不满,李密心中更是不爽。 但是这些都被李密记在了心中,在翟让看来,属下夺取战利品,这些都是小事情,连领导的位置都是他让给李密的,李密自然不会计较这些小事情。然而,他忘记了李密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一个雄主,而一个雄主的想法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照这样下去,瓦岗军早晚会出乱子,所以李密觉得要想让瓦岗军形成真正的合力,必须要让所有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统一思想,但是如何才能统一呢?李密想到了作翟让的思想工作,但是为什么最后李密作出了杀死翟让的决定呢?我觉得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翟让根本听不进去,这就涉及到第四个问题,翟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说三件小事,大家就会总结出,翟让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件事:翟让邀请李密的记室刑义期来赌博,翟让的赌风不是很好,赢得起输不起,刑义期自然不想白送钱财给翟让,于是百般推脱,找个借口没有前去,结果,翟让大怒,派人把他抓来,打了八十军棍。
  第二件事:翟让曾经警告过左长史房彦藻说:“你以前攻下汝南时,得了多少宝物啊,全都给了魏公,一点都不给我!难道你不知道,魏公的位置本来都是我的,没有我也就没有魏公的今天!”
  第三件事:翟让的老哥翟弘是一个非常粗鄙无礼的小人,他的谋士司马王儒信和翟让的爱好相同,同样喜欢往自己兜里捞钱,买卖军职,贪污军功,无所不为,这两个人对翟让将领导的位置让给李密分外不满,于是,经常在翟让面前口出怨言。王儒信就时常劝翟让自领为大冢宰,总揽一切事务,巧妙地夺掉李密的大权。翟让的哥哥更加直接,居然当众对翟让这样说,这个皇位当然应该是由自己坐嘛,你要是不坐,也没有必要送给别人啊,我也姓翟,干脆你把这个位置让给我坐算了!听罢哥哥的话,翟让不以为意,哈哈大笑两声,就把这事情忘记了。
  从这三件事,我想大家应该总结出翟让诗歌什么样的人,那就是粗鲁、狂妄。
  以我的经验来看,要想做通粗鲁、狂妄之人的思想工作,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很可能他还会跟你闹翻脸,由此可以想象的出,李密做翟让思想工作的时候,翟让是个什么反应……
  既然好言好语你不听,那就是你死我活!翟让,别怪我李密心恨了。
  要想成为雄霸天下的英豪,就必须舍弃心中的情义,李密告诉自己,这不是嗜杀,不是为了个人地权力,才行这不仁之举,这是为了瓦岗军的前途,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真正的大义,方才行这不义之事。
  杀!
  以上,就是我分析李密做出杀死翟让决定的原因。
  虽然翟让死后,老营集团有的离开了瓦岗军,使瓦岗军的力量削弱了,但是内部思想更统一了,不在有派系之争,李密可以专心致志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由于李密的存在,牵制住了洛阳26万的隋军,使隋军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条件……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36
接下来介绍下一位猛男:窦建德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
   这位猛男在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展现出了生猛的性格。
  有一次几个盗贼在晚上去他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等到盗贼进屋后,窦建德充分展现出猛男的气质,一口气打死了三个人,其余的盗贼吓的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既然你们不敢进来,那就把绳子投进来,我把尸体系在绳子上,你们再拽回去,盗贼于是将绳子投进屋里,可是我们的这位猛男却将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拽出去,盗贼们以为窦猛男格外开恩,便使劲的拽,等到了门口,没等盗贼兄弟们反映过来,窦猛男一通猛砍,将盗贼全部杀死。从这以后,在家乡便成了明星。
  如果仅凭这件事,你认为窦建德是个二愣子,那可是大错特错。
  猛男绝不仅仅是浑身的肌肉和威猛的身躯,他一定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
  窦建德就是这样的人。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窦建德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次乡里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正赶上窦建德在田中耕种,听到这件事后,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里人,让其发丧,结果很为乡里所敬重。
  隋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为了使军队便于指挥,当时每个郡都要选出个领导,而窦建德凭借着所具有的猛男气质,当选了本郡的领导。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
  所以成大事者必定有过人之处,有的靠智慧,有的靠勇气,而窦建德靠的是情义。
  后来没过多久,山东发生了大饥荒,窦建德看到很多百姓过的那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日子。就对孙安祖发了一通感慨说:“文皇帝(隋文帝)在时,过的那是太平盛世的日子,但是调兵征伐辽东,都被高丽人所打败。现在到处都是灾荒,而皇上(隋炀帝)不知道体恤百姓,还亲自征伐辽东,再加上以前年年东征西讨,留下的战争疮痍还没平复,如果现在起兵造反,只怕隋朝的江山不会再稳固几天啊,我认为大丈夫如果不死,就要想着立大功,不能总做逃亡之人。我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面积广大数百里,地势纵深,可以逃难,应该多聚集一些人,等到天下有变故时,肯定能建立功业。”
  经过窦建德这么一忽悠,孙安祖顿时热血沸腾,反正大不了是个死,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咱们干了!
  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39
“摸羊公”这个称号,是孙安祖自己封的,因为孙安祖在家乡时,手脚经不干净,总是深更半夜的到人家里偷羊,孙安祖并不避讳这件事,所以在起事后,干脆就叫“摸羊公”,充分发扬当年“摸羊”的精神,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只是这一次摸得不再是羊,而是隋朝的江山。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老百姓,只要皇帝、官员们能够稍微对他们体贴一些,相信再苦再难,也没有人愿意造反。
  自古以来,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这一次,窦建德也是不得不反,因为官府杀害了他的全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也许是敬佩窦建德的人品,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他们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
  就这样,他们把窦建德害惨了。
  郡县怀疑窦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
  为什么要杀我的全家?他们有何罪过?
  愤怒的窦建德仰天长啸,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的心在滴血。
  于是从那这一刻起,窦建德发誓与隋朝势不两立!
  随后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了高士达,自称东海公。
  高士达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来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窦建德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余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兵士为其尽效死力。
   “爹娘,孩儿一定为你们报仇雪恨,你们安息吧。”……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隋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
  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如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中司马,让他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为了表达对高士达的知遇之恩,让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兵力的郭绚,如何才能打败郭绚呢?
  窦建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知道,以自己手头这点兵,想要跟郭绚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可是用有什么好办法呢?
  他忽然想到了三国赤壁之战时,黄盖的诈降计。
  窦建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后,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投奔郭绚。
  可是郭绚却心却有所疑虑。
  这个时候就要看高士达是如何配合的了。看来古今骗术中,“托”这个角色扮演的好坏是很重要的。
  事实证明,高士达“打托”很有水平,他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作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而窦建德这一边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
  就此窦建德、高士达两个人,一里一外,成功忽悠了郭绚。
  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的话,率兵随窦建德相会,准备共同攻击高士达。郭绚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向郭绚发起突然的袭击,大破郭绚军,杀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
  自此,窦建德所率的起义军兵威大振。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42
郭绚兵败后,消息传到了杨广那里,杨广怒不可逾。
  区区高士达、窦建德草寇之流,都摆平不了,你们怎配做我大隋王朝的臣子,真是一群废物。
  杨广的眼中喷射出了愤怒的火焰。
  不过愤怒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想解决高士达、窦建德,就必须派出比郭绚更加能征善战的人。
  想来想去,杨广决定派出手中的王牌将军杨义臣出马。
  杨义臣的确是个猛人,一出马便首先在清河先解决张金称的部队。
  可是接下来他所做的事,很是不得人心。
  他把被俘虏的义军全部杀死了。
  有句话说的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人家已经投降了,更没抗拒你,还要赶紧杀绝,小心遭雷劈。
  既然投降也是死,抗拒更是死,实在抱歉,我们要找个能活命的地方。
  生存下去,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
  所以一些溃散在草泽中的义军便相继投奔了高士达和窦建德。
  杨义臣的心中充满了愤恨。
  这些盗寇,真是愚昧至极!
  他并不明白,在任何利益面前,生存的利益是首位的。
  
  杨义臣决定乘胜追击。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窦建德
  隋军!又是隋军!士气正盛的隋军!
  由更加能征善战的将军杨义臣统帅。
  如何应对?
  看起来高士达、窦建德的情况很不妙!
  
  但窦建德是有办法的,他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这个杨义臣是很会用兵的,刚刚解决了张金称,现在来攻击我们,他们士气很高涨。我觉得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他们马上想和我们开战,我们偏不跟他打,等到他们士气削弱了,咱们再突然袭击他,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果现在就跟他们硬碰硬的拼,我估计不会打赢他们。
  高!实在是高!
  
  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但是我们的高士达先生却偏偏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见。
  他让窦建德守营,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
  上次我留下看辎重,你打了胜仗,树立了威信。
  这次你留下守营,我去立个功回来,我也要证明自己。
  事实证明,高士达的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别看高士达“打托”技术一流,打仗实在差劲。
  因为打仗靠的不仅是勇气,更要靠脑系。
  高士达偏偏缺少脑系。
  虽然刚一出马,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是高士达先生便忘乎所以。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原来杨义臣就这点本事啊!
  
  消息传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开始担心了。
  他对部下说:“主公只是打了几个小胜仗,便忘乎所以,肯定要吃败仗,而隋军隋会乘胜长驱直入,打到咱们这,到时候恐怕人心惶惶,吾恐不全的,肯定会一败涂地。”
  所以窦建德决定率精锐百余人把守险要,以防高士达之败。
  窦建德的判断是准确的。
  5天后,传来消息,高士达兵败被杀。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44
有句话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要说:狂妄害死人啊!
  不过义军损失了高士达,隋军也损失了郭绚,到目前为止,双方战成1:1平。
  接下来,这场球双方该怎么踢呢?
  杨义臣由于刚刚扳平了比分,士气正旺,肯定会是全力进攻,力争拿下窦建德。
  而窦建德的策略是稳固防守,伺机反击。
  但是由于窦建德的起义军本身与隋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落后一大截,民兵组织对抗政府的正规军,没两把刷子,还真够呛。
  窦建德防守反击的策略,很快就泡汤了。
  当杨义臣追到北薄垒的时候,守兵闻高士达战死,全都一哄而散。
  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战死疆场。另一种就是主动逃跑。
  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窦建德虽然战败逃跑了,但绝不是溃退,而是撤退。
  溃退和撤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溃退的表现形式是漫无目的地逃跑,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跑。
  而撤退的表现形式是有组织有目的地逃跑,保存有生力量,寻求东山在起。
  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在进攻时能表现出来,在打了败仗逃跑时也能表现出来。
  毕竟,没有长胜将军。
  窦建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他逃跑的目的地是饶阳(今属河北),因为那里隋军守卫力量很薄弱。
  那就搂草打兔子,占领饶阳。
  窦建德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穷追猛打,领兵而回。
  我相信很久后,他会为自己得这个决定而抱恨终身。……
  
  窦建德终于能够喘口气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点一下还剩多少兄弟,大家吃个饱饭,研究下一步怎么办。
  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窦建德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些兄弟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其实都是为了活下去,但是现在……
  如何才能使兄弟们继续有信心的跟随我呢?
  要知道他们跟着我,等于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啊!
  也许他们要是还在家里耕田、种地,他们可能过的会很踏实。
  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们不后悔跟着我窦建德。
  随后,窦建德做了三件事:
  为高士达发丧,招集亡卒,争取隋朝官吏的归附。
  做人要厚道,仁者得人心。
  所以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军威得以重振。
  并且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政权,称长乐王。
  关于窦建德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在后边这位猛男还会和李渊一较高低。我们以后再说。
  
  事实上,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猛男级别的人物数不胜数。
  在介绍了李猛男和窦猛男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位猛男。
  而这位猛男,我认为他是所有的反隋势力中,最有实力与李渊扳手腕的人,可是由于目光的短浅,最终被李渊毒杀。其结局很是令人惋惜。
  好了,不说这么多了,说出他的名字吧!杜伏威!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3:46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
  在前边,我们介绍过,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第二是河北的窦建德,第三就是杜伏威。
  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虽然是农民,但是好歹曾经做过公务员工作,李密是世袭的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
  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份职业是待业青年,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穷。
  他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姑家的羊接济他,可以说要是没有辅公祏的帮助,杜伏威早就饿死了。
  不过通过辅公祏源源不断的接济杜伏威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杜伏威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要不然谁会愿意源源不断地偷东西去帮助一个人。第二可以看出辅公祏也是个穷人,辅公祏要是个款爷,还用去头羊?
  杜伏威很感激辅公祏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是接纳贼赃,但是没有饭吃的感觉实在难受,也就接受了,随后两个人结为了刎颈之交。
  作为穷人,其首要想法就是吃饭。可是偏偏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吃饭问题却不好解决。虽然凭着偷羊可以暂时解决一下吃饭问题,但是这毕竟是犯法的事情,搞不好官府追究出来,会吃了官司。
  这种担心,不无多余。虽然辅公祏是个“偷羊圣手”,其偷盗技术绝对一流,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情就泄漏出去。官府开始着手调查这件事情。
  偷羊并不是什么大罪,最多也就是关进监狱待几年。
  但是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偷羊。
  在隋末那个年代偷羊,可能会杀头。
  你能想到,偷羊和杀头联系在一起吗?
  是的!很有可能。
  因为当时是隋炀帝的统治。
  大家都知道,造反这个“职业”在当时来讲是非常走红的,隋炀帝被造反派们搞的焦头烂额,所以情急之下,下了一道命令:允许地方官对盗贼自行处理,也就是说有可能把你关进监狱待几年,也有可能在你的脖子上留下个碗大个疤。
  问题是你会碰到什么样的官员?如果碰到仁慈的官员那一切都好说,可是如果碰上酷吏,偷一文钱就能杀头,何况是偷羊?杜伏威虽然没有偷羊,但是接纳贼赃,同样有罪。
  对不起,你们一起前往西方世界。
  这就把杜伏威和辅公祏难住了,要不碰碰运气?
  别啊!哥们,万一碰上酷吏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
  所以我觉得咱们还是应该真爱生命,远离酷吏。
  那该怎么办呢?
  是啊?该怎么办呢?让我想想。
  哎?你看,现在很流行作“造反”这个职业,要不咱们也去试试?
  造反?咱们行吗?
  嗨!你没听过一句话吗?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好!要不咱们就去试试吧!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十二月,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走上了造反事业的征程。
  那一年,杜伏威年仅十六岁。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20
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当然不能两个人单干。
  要不就拉拢一批人自己当老板,要不就去投奔别人,先当打工仔。
  对于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讲,让他们拉起一杆子人自己当老板,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两个人决定,先当打工仔。
  于是两人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
  刚加入时两个人都只是小卒,事实证明,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
  在这一点上杜伏威做的就比辅公祏好。
  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杜伏威十分勇猛,进攻时冲在最前边,弄得对方以为他是个将军。
  而撤退时,他也总是带着几个人走在部队的最后边,帮着捡一捡部队沿路遗失的东西。
  这样的人,想不升职都很困难。
  所以很快,杜伏威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自己当了老板,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准备向淮南发展。
  我已经不在是那个靠别人接济的落拓孩子了。
  我的现在的理想是——霸业。
  杜伏威,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你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杜伏威深深的明白,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眼下凭着自己手头这点人,不足以对抗隋朝的正规军,要想真正的成就一番霸业,还得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
  于是杜伏威决定,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他的眼睛首先瞄上了苗海潮。
  苗海潮的起义军在下邳(徐州市睢宁县镜内)一带活动,势力不算小。
  但是苗海潮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欺软怕硬。
  于是杜伏威决定利用他的这个缺点,忽悠他一下。
  杜伏威让辅公祏送信给苗海潮说,咱们都是苦于隋朝的暴政,起来造反的,不过现在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俗话说的好: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自己比我强,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那就来投靠我,要不然咱们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
  这话说的够狠,很有些流氓会武术,谁也当不住的感觉。
  不过,虽然话说的狠,但是面对欺软怕硬的人,没有这一套,还真是不行。
  当苗海潮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害怕了。
  他的心里敲起了小鼓。
  看来这个杜伏威不简单啊!不然的话,说话为什么这么硬气,即使他来投奔我,这样的人也是不好驾驭啊!要不和他干一场?看他话里话外的那个意思,好像很希望和我干一场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敢说这样的话。
  嗯!咱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于是苗海潮决定,归降杜伏威。
  收编了苗海潮的部队,现在的杜伏威已经是个大老板了,但是要想成就霸业,当然是人越多越好。
  所以紧接着杜伏威又瞄上了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的赵破阵。
  不过这一次赵破阵却主动找上门来,招降杜伏威。
  因为他的势力比杜伏威大。
  不过杜伏威可不是苗海潮。凭你几句忽悠人的话语,我就会投靠你。
  想要招降我,你得有两把刷子才行。
  咱俩家还不一定谁吞并谁呢!
  经过一番研究后,杜伏威决定吞并赵破阵,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诈降!
  他让辅公佑率领大队人马在外边接应。
   随后他只带了十几人去赵破阵那投诚并献上礼物。
  赵破阵一向轻视杜伏威,看到杜伏威来了很高兴。将杜伏威等一干人让进了内幕。
  喝酒,喝酒!来来!吃菜!吃菜!
  这只能说明,赵破阵的脑系不是一般的差劲。
  结果赵破阵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杜伏威当场刺杀。
  赵部群龙无首,当场全部归降。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纵横淮南。
  杜伏威,这个响亮的名字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23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
  这个李子通也是反隋势力中颇有实力的人物,胸怀大志。
  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山东境内)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不得已离开长白山。
  这次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其实是有些逃难的味道,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子通来投靠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伏威当然高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我们常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要是两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呢?
  我相信,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只是这个火花,不是绚丽的,而是血红的。
  没过多久,李子通又突然就脱离了杜伏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了海陵,自立门户。
  刚来,为什么要走呢?
  是啊!为什么又要走呢?
  因为杜伏威逼着李子通必须走。
  再不走,我的兄弟就都成你的了。
  
  俗话说的好,一山难容二虎,一军没有二主。
  在左才相手下,李子通就是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而被迫出走。
  在杜伏威这里,难道李子通就变成绵羊了?
  答案是:不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边杜伏威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可否认,杜伏威和李子通虽然是个枭雄,但是凡枭雄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心强。
  杜伏威对于李子通的到来,表面上很高兴。而暗地里却是猜忌。
  相信杜伏威对李子通被迫脱离左才相一定有所耳闻。
  李子通投靠杜伏威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内心深处也是防备杜伏威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
  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和。
  我相信两个人,经常会有些摩擦性的语言,甚至有时杜伏威还会说些带刺的话,刺激李子通。而李子通也不是省油的灯,与杜伏威这个领导处处抬杠拌嘴。
  时间一长,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杜伏威肯定会给李子通小鞋穿。
  所以李子通最终决定,向杜伏威打个辞职报告,别等你炒我,我先炒了你。
  
  不过虽然我走了,但是杜伏威,你的做法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李子通不是光杆司令,我手底下也有兄弟。
  我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所以,结论就是——必有一战!
  
  率先出手的是李子通。
  他让手下人袭击杜伏威。
  杜伏威由于没有防备,被打的大败,幸亏手下的大将王雄诞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抱着杜伏威躲进了芦苇从中,方逃过一劫。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逢连雨天。
  杜伏威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隋将来整率军攻打杜伏威。
  自古英雄多磨难,一点也不假。
  杜伏威本来就刚刚被李子通炒了一次,现在又冒出个来整。
  可以想像,杜伏威就像个被警察通缉的罪犯,在哪待着都不安生啊!
  又是大败。
  这一次救他的是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王氏仗着自己力气大,背着杜伏威撒丫的跑。
  这是杜伏威一生当中最狼狈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其实人都有背运的时候,关键是在背运时,你的意志是否坚强。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我相信,只要你意志坚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
  
  唯一让李子通心里稍微平衡的是,来整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
  李子通也被打的大败。
  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并简直就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
  对于李子通来讲,更是损人不利己。
  辞职不干了,自己想当老板,本无可厚非。
  但是,俗话说的好:买卖不成,人意在。
  既然已经走人了,何必采取极端的报复方式啊?
  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笔。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的部队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
  只好四处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
  好在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扩充了数万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
  这一次,我可得好好经营一番了,
  开荒种地,自力更生。
  对了,传我命令下去,对于来投奔的人,一概不要。
  怕了!
  
  不过来投奔的人,到是没有。
  打你的人来了。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来到江都巡幸。
  杜伏威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
  为了保障自己巡幸的安全,杨广派出大将陈稜带八千精锐讨伐杜伏威。
  唉!刚喘口气,还让不让人活啊?
  小的们,与我列队迎战!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27
不可否认,陈稜的这八千精锐,虽然人少了点,但是真正称的上是隋朝的精锐部队。
  在此之前我们说过,杨广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将自己的禁军卫队,都投入了战斗,
  这八千人就是杨广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杨广基本上将自己手里最好的牌给了陈稜。
  陈稜临出征时,杨广只给了他一句话:“剿灭杜伏威,带着他的脑袋来见我。”
  
  要说起这个陈稜,也算是一个猛人,当年曾经率领大军远征琉球(今台湾),俘虏了琉球王室的成员,为隋朝立下大功一件。
  不过陈稜虽然够猛,但是打仗有个特点: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什么?说颠倒了吧?
  没有,我们的陈稜将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次讨伐杜伏威,八千禁军兄弟,基本上被他打光了。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刚开始的时候,陈稜凭借着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伏威,打了几个胜仗,搞的杜伏威东躲西藏,好在陈陵兵力不多,杜伏威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证明了陈稜的智商实在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杨广达到江都后,江淮地区在这位仁兄的“精心治理”下,广大人民过上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康”生活。
  史书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实在没吃的,就煮土为食,最惨的居然到了“诸物皆尽,乃自相食”的地步。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次“自相食”的局面,但那都是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而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自相食”,由此可见我们的杨广先生实在不是当总裁的料。
  隋朝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其实当时政府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隋文帝在位时,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
  如今万一出现了,可是我们的杨广先生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去理会老百姓的死活,而地方官又没得到命令,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实在抱歉杨广先生,我们肚子实在饿的慌,杜伏威先生可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要去投靠他。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难民,势力迅速膨胀,军事力量超过了陈稜。
  只要有饭吃,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叫你去打陈稜,去不去?
  没问题啊!抄家伙!
  
  随后杜伏威主动向陈稜挑战。
  这个时候陈稜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战局不利,任凭杜伏威怎样骂他祖宗八辈,就是龟缩不出战。
  这一下,杜伏威可着急了。
  不能总是这么耗着啊?
  人家陈稜是正规军,是吃皇粮的。
  咱们可是自力更生,除了打仗还得自食其力,不能天天在这跟他耗啊?
  怎么办呢?
  杜伏威忽然想起了司马懿。
  于是派使者给陈稜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当年司马懿就是给诸葛亮送了一套妇女衣裳,想激诸葛亮出战。
  杜伏威在此基础上,又发挥了一下,还送陈稜一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
  怎么样?陈老太太,不敢出战,就回家去抱孙子吧!
  杜伏威有司马懿的智谋,但是陈稜却没有诸葛亮的智商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
  下令全军出战。
  好!可算出来了。
  兄弟们,给我狠狠的打。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但是不小心被一名弓箭手暗箭射中。
  紧要关头,杜伏威展现出超凡的猛男特质,怒吼说“不杀了你,我就不把剑拔出来。”然后就像当年的夏侯敦一样直冲过去,把那个弓箭手一刀斩于马下。
  这种近乎于疯狂的作战风格,使陈稜的部队大为惊恐,以为是天神下凡,心中都在想:“这位仁兄被箭射中了,怎么还不死呢?”
  莫非是天神下凡?
  惊恐之下,必然慌乱!
  结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而我们的陈老太太侥幸脱险,单骑逃回了江都。
  从此,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
  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在江淮地区,成了跺跺脚,震三颤的人物。
  由于杜伏威的存在,江淮地区的隋军被其牵制住,减轻了北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
  客观上也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31
好了,现在因为有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三大猛男的不断折腾,相信杨广身边的宫女再给他唱多么好听的歌谣,他也会整夜的失眠。
  就在三大猛男用尽各种手段,不断折腾杨广的时候,我们的李渊同志也在磨刀霍霍的准备起兵造反。
  不可否认,李渊在杨谅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曾经动过造反的念头,但是为什么一直到了大业十三年(公元613年),才真正决定动手?
  历来对李渊的起兵造反的事情颇有争议。人们普遍认为李渊胆小如鼠,决定起兵造反,是受了李世民和一帮谋臣的忽悠,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大错特错。
  这再一次说明了李渊是个有政治经验的老手。
  在前面我说过,李渊整天的吃喝玩乐,发挥“装蠢”的本领,除了避开杨广的耳目之外,还有起兵造反史时机不成熟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环境。
  李渊所在的太原地区,是当时隋朝的军事重镇,朝廷在其周围布有重兵,如果贸然的起兵造反,很可能会被灭掉。杨谅、杨玄感就是个例子。
  第二、王威、高君雅的监视。
  王威、高君雅是杨广的亲信,来到太原就是为了监视李渊,相信这两个人在暗中没少向杨广汇报李渊的情况,李渊必须小心应对,不能轻易的向人吐露真言,以至于当李世民劝李渊起兵造反时,李渊在自己的亲生儿子面前,都着实当了回演员,非要把这个宝贝儿子送到官府。山西就数你官最大,你还想把他往哪送?可见李渊的表演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第三、忠君观念的影响。
  应该承认,李渊毕竟是杨隋皇室的世臣,又是至亲。在那个忠君思想的封建社会里,在李渊的头脑中,有着很深的君臣礼教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让他终身背负一
  个“叛主”的罪名,我想换了谁,都会慎重考虑的。人毕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何况李渊不同于那些没有饭吃的农民,试想愿意放弃一份非常有前途的高级公务员工作而去造反?
  所以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其实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的内容是:达到顺时而起,推翻隋朝的江山,但又不失自己的名节,最重要的是,将来一旦取得天下,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是首位的。
  想要做到这一点,名节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说,李渊能做成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长时间的谋划、隐忍。还要具有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力。
  虽然我顾虑重重,但是我依然信心百倍。
  小心翼翼的,我相信那个时刻终将到来。
  
  只是李渊没有想到起兵造反的时刻,到来的有些意外,以至于让人措手不及。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突厥来犯。
  李渊派副手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击匈奴,结果被打的大败。
  消息传到杨广那里,杨广表情温和的说了一句话:
  “速派专使赶往太原,缉拿李渊和王仁恭问罪!”
  杨广,这是你逼我造反的!
  我不得不反了!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41
李渊战败,惹恼了杨广!
  李渊你明明知道现在好多人搅的我不得安生,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添乱!
  你酒喝大了是不是?
  你那些扯大旗、拉虎皮的计策都哪去了?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先就地免职,听后发落。
  
  李渊的心里敲起了小鼓。
  现在全国可是造反事业一派红火,杨广的眼睛都蓝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这样的乱子。
  李渊的肠子都悔青了。
  “我真应该亲自出战啊!上次回击突厥时,瞧王仁恭那个熊样,这次就不应该用他,还有那个高君雅,看来和王威一样,都是酒囊饭袋。”
  不过,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下一步杨广会怎么处理我呢?”
  “以杨广现在心里变态+惊恐症的表现,即使没事的时候,杀人也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何况自己又打了败仗,这等于给了杨广一个杀掉自己的理由,完了,这次是死定了!
  杨广,早知道今日如此,上次你在雁门被围,我就不应该救你!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长时间以来的隐忍和谋划不能就这样白白的泡汤。
  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老子反了!
  其实我的心早已背叛了你,只是我一直努力的控制着自己。
  但是,今天我不得不反。
  从现在开始,我将与你彻底决裂。
  
  
  但是就在李渊刚刚下定决心造反,并且和手下人精心谋划时,命运和李渊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杨广的第二封诏书到了。
  其内容是:赦免李渊无罪,恢复原职。
  恢复原职?哇塞!杨广怎么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天使大姐,让我们的杨广先生良心发现啊!
  居然赦免了我!
  不过高兴归高兴,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造反的理由没了!
  这可令李渊一时不知所措。
  “要不再等一等?毕竟现在师出无名了!”
  不可以,李渊,你要知道,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在策划谋反,即使你现在想放弃,也已经晚了,杨广知道了,你还是死路一条!
  既然已经不能回头,那我只有勇敢的向前迈进。
  前边也许是万丈悬崖,但我宁愿摔得粉身碎骨,也不愿受杨广的杀戮。
  
  不过,造反大计虽然定下,但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还是应该精心策划一下。
  李渊毕竟不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青少年。
  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必须谨小慎微,因为一旦出现差错,那将功亏一篑,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就要赢得最终的成功。
  第一步:聚齐家眷。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在河东郡,女婿柴绍(平阳公主的丈夫)在长安,李渊迅速的召集他们齐聚太原,因为如果不召回他们,也许你在太原刚刚起兵,他们的人头就会随之落地。
  第二步:取得群众的支持
  造反不同于打群架,几个人抄家伙一拥而上,将对方打个鼻青脸肿。
  造反是需要有群众基础的,不走群众路线,任你天大的本事,也是白搭。
  那么如何争取群众的支持,这是门学问,而李渊是这门学问的专家。
  在当时来讲,想要群众支持你,首先要让群众对隋朝产生反感!
  随后,李渊出了个损招,让刘文静诈写杨广的诏书。
  具体内容是: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诸郡的百姓20岁以上、50岁以下者皆为兵,定于年终在涿郡集中,攻打高丽。
  损!实在太损了!简直把杨广往火坑里推啊!
  诏书一宣布,群众一片怨声载道。
  “怎么又去打高丽?还有没有完啊?”
  “是啊!打了人家三次,都没打赢,还要去送死啊!”
  “反正我是不去!”
  “这日子没法过了。”……
  看着群众怨声载道的样子,李渊的心里乐开了花。
  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接下来进行第三步骤:招募军队
  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在隋唐时期,即使是封疆大吏,自己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也是极其有限,朝廷下了一道诏令,各地方遇到紧急情况时(包括外敌来袭、叛乱等),各地方长官可以招募军队,但同时必须立刻上报朝廷。
  现在群众都知道如果参加了李渊的部队,就不会跟着隋军前往高丽送死,所以如果李渊征兵,相信大家一定会积极的响应,但是有一个问题,阻碍了招募军队这件事。
  
  目前没有紧急情况啊!
  想要征兵,给个合适的理由先?
  事实证明,李渊的运气那是相当的好。
  不久以后,一个合适的理由出现了。
  刘武周杀死了王仁恭。
  刘武周是谁?
  这和李渊征兵有什么关系?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46
刘武周是马邑太守王仁恭的手下,时任鹰扬府校尉。
  杀死王仁恭,是因为他和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怕事情泄漏。
  不过这个理由要是说出来,天下人是会笑掉大牙的。
  所以刘武周就散布舆论说王仁恭不体恤百姓,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有作风问题等,结果还真忽悠了一批人,趁着王仁恭视察粮仓的时候,做掉了王仁恭。
  自己的上级领导,那可是朝廷命官,诛杀朝廷命官,这事要是传出去,杨广非得把自己挫骨扬灰不可。
  所以,刘武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反他娘的!
  凭什么他杨广就是真命天子?
  现在全都忙着造反,我也当把弄潮儿!
  
  坦白的讲,刘武周有造反的能力。
  集兵万余人;
  攻破雁门郡、楼烦郡;
  占据汾阳宫,自称太守;
  开仓济贫;
  投靠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扬天子”。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武周把该做的事全都做了。
  这是一个和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一样有勇有谋的猛男。
  更狠!更坚决!更干脆!
  
  刘武周来势汹汹,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太原。
  这样一来,李渊就有了征兵的理由。
  身为太原的地方长官,北边发生了叛乱,再不采取行动,除了朝廷追究你的责任之外,相信老百姓的口水也会把你淹死。
  借着刘武周叛乱的机会,招募军队,这个理由再合适不过。
  可是会不会有人识破呢?
  尤其王威、高君雅这两个小子,别看打仗一副熊样,一沾这种事,那是相当的敏感,万一让他们看出来,在杨广那给我打个小报告,弄不好兵没招来几个,再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如何摆平这俩小子呢?
  最好的结果是,征兵这件事,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
  李渊决定召集部下,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怎样对付刘武周。
  
  会场的气氛是严肃的!李渊首先致开场词:
  “诸位啊!太原危急!山西危急!我大隋王朝危急啊!”
  李渊的开场词震荡人心。
  “唐公,此话怎讲!”
  “刘武周大逆不道,杀死朝廷命官投靠突厥,已经占领雁门关,距离我们太原只有三百里。”李渊装的不知所措。
  “哦?有这样的事?发兵立刻讨伐他!”王威首先表态。
  “哎呀!王将军,我又何尝不想这样做啊!只是……”
  “只是什么?请唐公明言!”高君雅马上追问。
  李渊你不是要消极怠工吧?
  
  “只是咱们兵不多啊!按说应该向朝廷申请即可征兵,可是皇上在三千多里之外的江都,等皇上同意咱们征兵了,那个时候刘武周也打过来了,可是没有皇上的同意,咱们是不能擅自征兵的啊!”李渊说完,用眼睛瞟了一眼王威和高君雅!
  两个臭小子,看你们怎么回答!
  “唐公您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这事不能不管啊!您尽管征兵,皇上那里我们去说!”
  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拍着胸脯说。
  “这个……”
  “哎呀!唐公您就别犹豫了!”
  这就是应了那句老话:让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所以我奉劝那些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开会时,千万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不能犯王威和高君雅这样的错误。
  
  李渊,你别想消极怠工,保存实力。要不是我们哥俩积极促进,太原说不定就落入刘武周手里了。别以为我们哥俩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嘿嘿!其实你们俩就是不知道我怎么想的。
  两个白痴,要的就是你们的这个态度。
  实际证明,李渊不仅是个政治老手,还是个投机分子,利用了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钻了隋朝法律的空子,合法的进行征兵。
  这一次,李渊共征集了三万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手里有兵,感觉就是踏实!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49
下一步,就是要给手下人分派任务。
  王威和高君雅高兴了,这两个人认为,李渊肯定会把新招来的兵分给他们一部分,毕竟两个人是二把手,除了李渊就数他们最大。
  领导,这次分给我们多少兵啊?
  让你们带兵?当我白痴啊?那我还怎么造反?
  王威,你和裴寂一起掌管军粮,负责后勤工作,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好好干啊!你很有前途。
  高君雅,你把守高阳城,盯着点刘武周,如果他打过来,你先替我顶一阵啊!如果有什么疏忽,我唯你试问!
  领导,那您呢?
  我?嘿嘿!
  史书记载: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于帝。
  兵权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你们俩,当然要一脚踢开!
  
  李渊决定让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三个人分管新招来的兵。
  李世民、刘宏基大家都很熟悉了。
  在这里,介绍一下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夫人的族叔,他的经历和刘弘基有点相似,也是杨广征高丽时,不愿意到前线去当炮灰,结果跑到太原,投靠了李渊。
  这个人是后来玄武门事变中的头号主力队员。
  虽然长孙顺德和刘宏基这两个是朝廷的罪犯,但在李渊看来,他们现在有个共同的身份:
  心腹!
  让自己人带兵,当然放心了。
  
  但是很快,这个决定就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
  什么?让长孙顺德、刘弘基带兵,咱领导是怎么想的?
  王威和高君雅百思不得其解。
  李世民是领导的二公子,让他带兵,我们没有意见。长孙顺德和刘宏基是什么人?临阵脱逃,那是朝廷的罪犯啊?官府还曾经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我们不服。
  是不是李渊这个老狐狸有什么不良企图啊?
  现在咱哥俩梳理一下,按道理来讲,李渊最应该把兵权给咱们,可是他偏偏不给,长孙顺德和刘宏基是罪犯,居然能带兵,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李渊的亲信。
  莫非……
  李渊是不是要造反啊?
  造反?
  这可不得了!
  先前咱哥俩还让他招兵呢!真是糊涂啊!
  这个老狐狸,狡猾狡猾滴!
  没关系,现在咱们既然已经识破他的诡计,咱们就应该阻止他,为皇上尽忠!
  咱们先逮捕长孙顺德和刘宏基,看看李渊是个什么态度。
  等一等!现在咱们毕竟只是猜测,说句心里话,人家不让咱哥俩带兵也有道理,咱哥俩到太原后,总是打败仗,人家让咱带兵,能放心嘛!
  那我也觉得他动机不纯!
  要不咱去找武士彠商量一下!
  好!找他去!
  
  武士彠是个有钱人,靠经营木材生意起家。
  同时也是个名人,因为他有个大名鼎鼎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在长孙顺德、刘文静、唐俭、刘宏基等人都还没投靠李渊时,他就和李渊结成了密友,算是老资格了,也曾经忽悠过李渊起兵造反,还向李渊献过兵书,所以深得李渊的信任,担任行军司铠参军。
  武士彠有个最大的特点:八面玲珑。
  虽然是李渊的心腹,但是和王威、高君雅的关系也不错,毕竟这两位是中央派来的人,在当时来讲,李渊还没当皇帝,谁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成功,所以眼下还是必须要和这两个人搞好关系。不然的话,这二位在杨广面前说几句自己的坏话,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这就是武士彠的精明之处,武则天就遗传了父亲的这种八面玲珑的基因。
  相信在平常的日子里,武士彠会经常和王威、高君雅这两个人,喝喝酒、下下棋什么的,关系很融洽。
  所以这一次,王威和高君雅才决定找武士彠商量。
  
  “武参军啊!你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朝廷的罪犯,官府还曾经下令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真不知道唐公怎么想的!我们想把这两个人抓起来,你看怎么样?”
  这两个白痴算是问对人了。
  武士彠是个精明的商人,王威和高君雅在他面前,幼稚的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虽然咱们关系不错,但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的心早已属于唐公?
  “哎呀!这个恐怕不好吧!”武士彠故作深沉状。
  接着武士彠缓缓的说了一句话:“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唐公的人,在唐公的地盘上,二位要逮捕唐公的人,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吧!”
  滴水不漏啊!这句话既是一种威胁,可是听起来,好像还是替王威和高君雅着想。
  这就是水平!
  “嗯!还是武参军想的周到啊!看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谢谢啊!”
  你看看!到此为止,王威和高君雅被成功忽悠。
  
  但是,随着造反准备工作步伐的加快,造反这件事已经逐渐公开化。
  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即使再白痴,也能够看的出来,毕竟纸里包不住火。
  作为隋朝的忠臣,王威和高君雅当然不甘心眼睁睁的看着李渊起兵造反。
  李渊,只要有我们在,绝不会让你得逞。
  虽然我们曾经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但既然你选择走上造反这条路,那我们就不在是战友,而是敌人。
  李渊,拿命来!
  于是两个人,心生一条毒计!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55
两个人决定除掉李渊。
  王威和高君雅心里清楚,在山西这块地盘上,都是李渊的人,如果和李渊硬碰硬的对着干,肯定没戏,更何况自己的手里,没有兵权。
  但是作为朝廷的特派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渊造反,而不管不顾。
  所以两个人定下了智取李渊的计策:
  借口山西大旱,让李渊这个一把手到晋祠求雨,然后在那里结果了他。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也许李渊要是死了,他手下那批人就会树倒猢狲散。到时我们哥俩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妙计!妙计啊!
  谁说我们哥俩不行,我们也是很有才的嘛!
  
  实事求是地讲,王威和高君雅的计策还是十分可行的。
  在当时来讲,为民求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地区的领导人都不能无故推辞,李渊作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当然责无旁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使自己的诚意感动上苍,在求雨的时候,不能带太多的护卫。
  趁这个机会将李渊干掉,然后带着李渊的人头去江都请功,相信两位仁兄一定会升官发财。
  但是现在有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人的手里没有兵啊!
  即使李渊不带护卫,相信李世民到时也会在身边,那小子可是个猛人,有人要宰他老爹,他不抄家伙拼命才怪!
  可是到哪里去找兵呢?
  刺杀这个活,不能靠我们哥俩单干啊?
  李渊身边的人,那肯定一个是不能找。
  要找就从下级里找。
  于是这两位仁兄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世龙,时任晋阳乡长。
  
  在王威和高君雅看来,刘世龙是个听话的人,也是个三杆子打不出个屁的主,这样的人应该还是很令人放心的。
  而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油条。
  
  “刘乡长,我们哥俩和你商量个事!”
  “二位领导大驾光临,刘某人倍感荣幸,有事好说,有事好说啊!哈哈!”
  “李渊这个老狐狸,吃了豹子胆想要造反,我们准备在他求雨时干掉他,不过现在我兄弟俩手底下没有兵丁,劳烦刘乡长,在你的乡里征点兵丁,借我们使使,事成之后,我们奏明皇上,包你生官发财。”
  “好啊!好啊!李渊那个老鬼,我早就看他不是个好东西,您放心,征兵这事包在我身上。”
  “恩!好好!刘乡长很明事理啊!不过这个事千万不能传出去啊!”
  “您就放心吧!您还信不过我这张嘴啊!”……
  
  领导发话,他刘世龙敢不听?
  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但问题是现在情况不正常。
  王威和高君雅走后,刘世龙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
  怎么行动呢?
  向李渊报告。
  因为他和李渊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一点,王威和高君雅并不清楚。
  
  早在李渊刚到山西任职的时候,刘世龙在裴寂的引荐下前去拜访李渊,而李渊在见到刘世龙时,并没有摆出一副官儿架子,相反对刘世龙还很热情,并且虚心向他请教。山西地区最高的长官居然这样热情地对待一个小小的乡长,这使刘世龙很受感动,从那一刻起,刘世龙发誓,找机会一定要报答李渊。
  如今这个机会来了,而且是关系到李渊的身家性命,刘世龙怎能错过?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李渊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古今成大事者,除了他有勇气、有智慧、意志坚强、机遇好之外,我坚信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出某种特殊的人格魅力。
  而刘世龙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特殊时刻,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也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不要鄙视小人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受尊重的个体。
  千万滴水汇聚一条长河。
  千万个人也汇聚成一条长河。
  历史的长河……
  
  当李渊听到刘世龙说王威和高君雅要刺杀他时,并没有愤怒。
  因为他懂得,一个大厦将要倾倒时,总会有人想力挽狂澜。
  也许他独木难支,但他宁愿被这个大厦压的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愚蠢至极却又忠义可嘉啊!”
  李渊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虽然我敬佩你们的忠义,但终究我们不同路。
  在这条你死我活的道路上,我想要成功。
  所以,你们只有死。
  于是,历史在那一角落开始转弯!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4:59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清晨。
  晋阳宫。
  
  此刻李渊正在召开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裴寂、长孙顺德、唐俭、刘弘基、王威、高君雅等人。
  会议的内容是商议怎样防备刘武周南侵,以及到晋祠求雨事宜。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首席谋臣刘文静却没有在场,他被李渊派出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远比参加会议更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至王威和高君雅于死地的任务。
  
  就在会议进行中,大家彼此交流意见之时,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闯了进来。
  “放肆!难道不知道正在开会吗?”李渊怒斥刘文静。
  “启禀唐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有事禀报。”刘文静并不慌张。
  “那也应该事先通报一声啊!”李渊不快的说着。
  “这一点卑职当然明白,只因事情紧急,来不及通报,所以闯进来,请唐公恕罪!”
  “什么事这么紧急啊?”
  “刘司马有一旨密状要献给唐公。”
  “密状?状告何人啊?
  “这个……”,刘文静的眼睛瞟向了王威和高君雅。
  “王威啊!赶紧把密状接过来,看看状告何人。”李渊对王威说。
  “不行,唐公!这个密状就是状告两位副留守的,唐公必须亲自看才行。”这时候刘政会急忙说道。
  “哦?状告副留守?怎么会有这种事?把密状拿过来!”
  刘政会将密状呈给了李渊。
  “状告我们?这是谁这么有个性啊?”此刻王威和高君雅也许还不明白,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当李渊看完密状后,脸色瞬间由红润变成铁青!
  “混账!王威、高君雅你们两个人竟然敢勾结突厥侵犯我山西!”李渊拍案而起,眼睛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什么?勾结突厥?没影儿的事啊!”王威和高君雅瞬间被搞蒙了。
  “来人!把这两个人给我绑了,投进大牢听侯发落!”李渊下令。
  长孙顺德、刘文静、刘弘基、刘政会四个人一拥而上将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绑的困了起来。
  “唐公!我们俩冤枉啊!这是想造反的人存心污蔑我们啊!唐公,唐公……”
  
  两个人的声音越来越远。
  当两个人即将被拖出晋阳宫时,他们看到李渊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两个人瞬间明白了,这是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原来,你全知道了!
  是的,我全知道了!只有你们哥俩还蒙在鼓里。
  李渊随即宣布起兵造反!
  史称晋阳宫兵变(晋阳起兵)!
  
  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参与晋阳宫兵变的所有人,他们的演技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任何一个大牌演员。
  而李渊绝对就是张艺谋!
  
  李渊宣布起兵造反,很多人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
  文武众将一致拥护。
  表现最积极的就是晋阳宫监裴寂。这个曾经和李渊一起“装蠢”的人,看到老伙计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创一片新天地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晋阳宫中9万斛白米、5万匹布帛、40万副铠甲,全都捐给了李渊。
  而裴寂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将在后来的“刘文静事件”中,为自己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虽然李渊先发治人,将王威和高君雅逮捕,但是说他们勾结突厥并没有真凭实据。,随便的的抓人,如果不能给和合适的理由,老百姓也不答应,更何况两个人是杨广的亲信。
  但是,历史往往就是一个个机缘巧合的集合体。
  不该来的,却真的来了!
  五月十七日,突厥来袭!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02
在晋阳宫兵变这场大戏中,本来没有突厥人的戏份,但就在这场大戏即将谢幕时,突厥突厥人开始成为了主角。
  数万突厥骑兵,来势汹汹!
  驻扎在太原城外。
  更可气的是,突厥骑兵中的轻骑兵部队从太原外城的北门进东门出,不断的进行挑衅。
  李渊的肺都快气炸了!
  但是,尽管这样李渊并没有盲目的出战,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李渊当然明白自己手中的这点人,不足以和突厥骑兵硬碰硬的对抗。
  要想打败突厥人,还得靠智取!
  于是李渊再次祭出他百试不爽的“疑兵忽悠术”。
  不过,疑兵次次用,次次都不同。
  最终目的就是把你忽悠的你晕头转向!
  李渊这次的忽悠计策是大开城门、把城头上所有的旗帜全都撤掉,守城的士兵不许向外张望,不能高声说话。
  很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事,李渊的空城计确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李渊又派部将王康达和鹰扬郎将杨毛率领千余人秘密地前往太原北门,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等突厥的轻骑兵部队撤退时,发动突然袭击,夺取马匹,占为己用。
  但是李渊提醒王康达和杨毛,如果看到突厥人撤退,千万不要急于进攻,一定要等所有的人都过完,再从背后进行突然袭击。。
  
  城门大开,死一般的寂静!
  突厥人的挑衅暂时偃旗息鼓。
  咦?这是个什么阵势?
  欢迎突厥代表团到我山西访问交流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什么?欢迎我们?脑袋瓜子被驴踢了?
  突厥兄弟们远道而来,当然要欢迎了!
  少来!想骗我们进去,然后把我们一网打进!当我们是白痴啊!
  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突厥人看过诸葛亮的空城计,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撤退而后悔终身。
  肯定有埋伏!还是速速退去为好!
  撤!回到外城,先与大部队会合!
  好!既然不敢进来,那就撤回去吧!王康达、杨毛准备应战!
  
  不可否认,王康达和杨毛都是能征善战的人。
  但是两个人都有个致命的弱点:性格急躁。
  看到突厥的轻骑兵呼啦哗啦地向太原外城撤去,尤其看到突厥人坐下膘肥的马匹时,两个人早将李渊的话当作了耳边风。
  “弟兄们,跟我一起上,把突厥蛮子的马夺过来。”王康达在突厥轻骑兵撤退的过程中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将军!唐公说过,要等到突厥人都过完才能攻击啊!”一个小兵提醒他。
  “少废话!等突厥蛮子都撤走了,还夺什么?跟我上!”……
  
  王康达的勇气是不用怀疑的,作战的勇猛是无可挑剔的。
  但是失败也是不可挽回的!
  因为他遭到了突厥骑兵的前后夹击!
  李渊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叮嘱他们一定要等到突厥轻骑兵全部过完,才能攻击。
  姜还是老的辣啊!
  所以王康达和杨毛这两根嫩葱就只有被突厥骑兵逼的跳了汾水河。
  王康达不幸溺水身亡,只有杨毛和200余名士兵可能仗着小时候学会的那点游泳功底,侥幸游到了对岸,才幸免遇难!
  姑且算是伟大的胜利总会有些许牺牲吧!
  
  也许突厥人没有见过大开城门的阵势,所以这一次突厥人心里有点毛了,他们甚至认为王康达、杨毛战败是不是李渊故意在作秀啊!
  麻痹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轻敌,然后我们打进城去,你们给我们来一顿小锅炖肉。
  哼!没门!
  传令下去,驻扎在太原城外,静观时变!
  
  突厥人还是很聪明的,即使不进城,也不能轻易地撤退!
  我只在外围夺你老百姓的粮食、马匹。
  看你管不管?你百姓的死活难道你能视而不见?
  
  突厥人的策略确实够狠!
  李渊开始着急了!
  打吧!打不过人家。不打吧!老百姓的死活不能不管啊!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刚刚起兵,民心向背是很关键的。
  这可真成了老母猪进篱笆——进退两难啊!
  
  既然这样,我只能使出最后一招了!
  如果这个招还是不能让突厥退兵,那我李渊就倾全城之兵去和突厥蛮子拼个你死我活。
  
  这个招数我之为“表演忽悠术”
  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1、李渊趁着月黑风高的晚上,将一部分军队秘密的派遣出城,驻扎在城外不远的地方。
  2、当转天早晨突厥兄弟睡眼惺忪起床的时候,这部分军队冒充援军,敲锣打鼓的进入城中。
  3、以上做法反复的使用。
  
  突厥人彻底蒙了!
  一连几天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这些“援军”一拨又一拨的来到太原。
  李渊这老鬼有两把刷子啊!
  哪招来的这么多援军啊?
  天兵天将吗?
  突厥人想到了上次雁门之役和马邑之战时李渊的用兵入神,他们不明白李渊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其实说通俗点:就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但是在突厥的阵营中,李渊开始被神话!
  唉!你看到没有,这个李渊简直是神仙啊!
  是啊!是啊!这个人长的就不一般!
  以前在雁门和马邑时都打不过人家,这次深入到人家地盘,我看凶多吉少哦!
  那咱们该怎么办?
  风紧!扯乎!
  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夏天夜晚,突厥人悄悄地撤退了。
  
  太原的局势稳定了,李渊被老百姓捧到了神坛之上。
  当然,也有人被推到祭坛之上,那就是王威和高君雅。
  “宰了他们,宰了这两个叛徒”。
  伴随着老百姓们的群情激愤,李渊顺理成章地将两个人斩首示众!
  
  忠诚是我们经常鼓吹的道德。
  王威和高君雅是忠诚的。
  但是现在看来,王威和高君雅却变成了历史的可怜虫。
  历史的逻辑有时真是很诡异,诡异的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
  它往往使人变的很渺小!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07
太原的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了,但李渊的心情没有就此平静。
  和突厥人交手,使李渊逐渐认识到,现在虽然已经宣布起兵,但自己的基础还是相当的薄弱,这个时候如果打出“推翻隋朝”旗号,吸引了强大的隋军注意力,以自己这点家底,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光。
  所以李渊认为目前暂时应该打出“尊隋”的旗号,使自己的目标不至于过于明显。
  正所谓:挂羊头,卖狗肉!
  李渊还认识到,在自己未来的征程中,如果不妥善的解决突厥问题,势必会使自己限于被动地位,更何况还有个刘武周也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自己。
  自己在前方浴血奋战,假如突厥兄弟和刘武周从背后一起拍自己的黑砖,这种滋味可是不好受。
  要想使自己的后院不至于起火,就必须要稳住突厥。
  武力解决显然是行不通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怀惠!
  所谓“怀惠”就是给予对方一些恩惠,暂时的妥协于对方。
  对突厥实行“怀惠”,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威。
  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李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对!就这么办!为了实现那个终极目标,即使让我给始必可汗倒尿盆,我也去干!
  
  随后李渊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说自己要拯救天下的百姓,自己被迫起兵,目的是为了到江都把皇上迎接回来,继续实行以前对突厥的和亲政策,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后,所有的财宝全都归突厥所有。
  写完信后,李渊特意在信封上注明“李渊启”的字样。
  在这里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在古代的书信往来中,正常情况下都用“某某书”,如果用“某某启”则是一种很恭谦的态度,一般都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身份底的位置。李渊在信封上写“李渊启”其实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弱者的位置,可以满足突厥人的虚荣心,是一种权宜之计。
  这虽然是个细节,但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李渊的每一项工作都做的非常细致,所以李渊能够成就大事。
  写完信后,李渊长抒了一口气,相信始必可汗看完这封信后,一定会很高兴!
  但是让谁把这封信送去呢?
  而且送信的人,除了送信之外,还必须善于外交辞令,毕竟和突厥人打了很多年的仗,弄不好到那惹恼了突厥人,还不如不去!
  最好的结果是,通过这个人出使突厥,能达到迅速联合突厥的目的。
  对于这个人选,李渊犯难了!
  李渊决定召开会议,与诸将商议此事!……
  
  “诸位,谁能担当这次出使突厥的重任?”李渊问道。
  朝堂之下,一片沉默!
  李渊有些失望!但是他能理解这些人。
  因为突厥是个野蛮的民族,也许这一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
  而生命只有一次!
  “我去!”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寂静!
  说话的人是刘文静!
  “唐公,我愿担当此次出使突厥的重任!”刘文静坚定地说。
  看到刘文静勇敢的站出来,李渊的眼睛有些红润!
  “肇仁(刘文静的字)可有把握?”李渊急切地问。
  “请唐公放心,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这次一定会成功。”
  那一刻,李渊就像三岁大孩子一样,差点高兴的手舞足蹈。
  “肇仁担当此重任,何愁此事不成啊!哈哈哈!”……
  
  刘文静出使的那一天,李渊亲自送他到太原城外。,提醒他一定要见机行事,即使始必可汗不同意联合,也没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平安回来!
  
  看着刘文静远去的背影,李渊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
  “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李渊的脑子里忽然闪现出刘文静的话。
  为什么你始终没有提起过?
  李渊的脸上逐渐显出了一丝阴霾!
  帝王的心思你别猜……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10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刘文静带着李渊的书信,昼夜兼程的来到塞北。
  始毕可汗在大帐里接见了刘文静。
  “肇仁此次前来,意欲何为啊?”始毕可汗开门见山。
  没等刘文静开口说话,始毕可汗接着说:“是不是唐公打不过我,想要投降我啊?”
  这一句话,引来了帐内突厥其他将领的一阵嘲笑。
  刘文静并不慌张,缓缓地说道:“从前解雁门之围和马邑之战唐公可否败于可汗?我记得都是可汗主动退兵啊。”
  第一次口舌交锋,当然不能落于下风。
  刘文静也是没等始毕可汗开口,接着说道:“唐公明白,可汗主动退兵是顾及到山西的百姓,不忍心让山西的生灵遭到涂炭啊!”
  刘文静真是三寸不烂之舌,明知道是扯淡,可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当然要顾及人家的面子。
  “唐公现在起兵了,说说未来有什么打算吧!”始毕可汗开始转移话题。
  “我家唐公修书一封,特地遣我来呈于可汗”刘文静抓住时机说道。
  “哦?递上来我看看!”
  
  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始毕可汗很高兴,尤其对李渊的恭维态度非常满意。
  “唐公确实是非常之人啊!从前雁门一战,杨广那小子龟缩在雁门郡内,屁都不敢放,而唐公的援军一到,马上扭转战局,我等不得不退啊!现在老天爷将山西赠给了唐公,我相信唐公必定能平定天下,我等愿意和唐公联合,只是希望事成之后唐公不要食言就好!”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仗!
  刘文静的神经逐渐松弛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
  但是接下来始毕可汗说的话,又让刘文静的心紧紧的开始收缩。
  “不过唐公想要把杨广接回来与我和好,这个我不能答应,杨广的为人我再清楚不过,如果唐公把他接回来,相信杨广也会猜忌唐公,而且他是个有仇必报的主,到时后肯定与我开战,如果唐公自己做皇帝,我到是愿意与唐公联合。”
  人家当不当皇帝干你屁事?到时给你金银财宝不就得了?至于杨广那小子,从前都灭不了你,这次回来难道他会土鸡变凤凰?
  其实不然,始毕可汗的这番话,是一种紧逼之术。
  想要与我联合,就必须推翻隋朝,自己做皇帝,这样你李渊就可以吸引强大隋军的注意力了,到时你们自相残杀,我坐收渔翁之利,金银财宝也照样少不了!
  李渊,你的如意算盘拨的叮当响,可惜我瞒不过我始毕可汗!
  “哈哈!肇仁啊!我也修书一封,你回去带给唐公。”
  刘文静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了一起。
  “可汗,我家唐公乃是隋朝的至亲,让他自己做皇帝,恐怕……”
  “唉!我意已决,现在就看唐公有没有诚意了。”始毕可汗打断了刘文静。
  “传我的命令,设宴款待唐公的专使!”……
  酒席是丰盛的,气氛是融洽的,但是刘文静似乎有些心不再焉。
  
  刘文静回到了太原。
  这次的任务,总体上来讲,算是完成了。
  但是,当李渊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
  李渊脸上的表情开始僵硬。
  这个始毕可汗,简直是一只老狐狸!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12
让李渊彻底与隋朝决裂,连个“尊随”的旗号也不让打,这简直是为李渊准备一条取死之道!
  所以当李渊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将书信狠狠地扔到书案上。
  “哼!岂有此理!这是与我联合吗?这明明是把我往火坑里推!”李渊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过人家毕竟没有回绝你,你传出的球人家接着了,现在人家回传给你,看你怎么去接了。
  如果拒绝突厥,那刘文静出使突厥一行,等于是白费劲。而且未来将会面临突厥人强大的军事压力。
  如果按照突厥的要求,与其联合,李渊必死在隋军之手!
  这就是始毕可汗的厉害之处!
  看来,有些时候,装孙子人家都未必会买帐啊!
  
  李渊很是苦恼,没想到刚刚起兵,就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
  既然自己想不出好办法,那索性就开会!充分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诸位对始毕可汗提出的条件,有什么应对之策啊?”李渊环顾众人。
  “我觉得突厥人都是急性子,如果此事不早定夺,恐怕突厥人会变卦啊!”说话的人是裴寂!
  这句话是明显的废话,但是废话也有其价值,说出了此事的紧迫性。
  但是接下来这个人说出的话,不仅很好地应对了突厥人提出的条件,而且将作为李渊今后的推翻隋朝的政治纲略。
  “我认为父亲可以效法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说话的人是李世民。
  高!实在是高!
  你始毕可汗不是讨厌杨广吗?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为了我们的联合大计,我就反对杨广。
  但是请注意,反的是杨广,不是隋朝!
  将杨广与隋朝区别对待,你可以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政治策略。
  这样既可以满足始毕可汗的要求,又不违背“尊随”这个旗号的大方向。
  典型的中庸之道!
  所以当李世民说完后,李渊用一种惊奇的眼神注视着他。
  我的伟业,也许有你的一半!
  
  李渊决定采用李世民的建议,并且在此基础上“兴义兵以传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
  改旗易帜,这标志着李渊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然,旗帜的选择不能违背“反杨广,不反隋朝”的原则,而且还得让突厥人看着舒服!
  这可真是成了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受夹板气啊!
  有的人认为现在应把突厥人放在首位,而突厥的旗帜是白色的,所以应该用白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刘文静
  有的人则认为应把“尊隋”放在首位,隋朝的旗帜是红色的,所以应该用红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裴寂。
  两个人因为此事,同着李渊的面,差点吵了起来!
  这是两个人第一次发生口角争执,曾经的好朋友,从现在开始,将产生隔阂!
  友情为什么有时候如此脆弱?
  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也许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但是,刘文静和裴寂斗嘴,显然不占上风,不是刘文静的口才不行,而是刘文静的政治资本不如裴寂积累的多。
  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印证这一点。
  
  眼下,还是要解决旗帜的问题,李渊并没有因为刘文静和裴寂斗嘴而显的不知所措。
  这一次,将继续采用李世民的中庸之道,既不用白旗,也不用红旗。
  那用什么旗?
  红白相间旗!
  晕!
  没有办法,目前的情况下,隋朝和突厥两边都不能得罪!
  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李渊诗歌极其讲究斗争策略的人!
  
  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
  于是,刘文静再此出使突厥,将李渊“反杨广、立代王”的意图告诉了始毕可汗。
  并且特别交代了,欢迎突厥军队支援李渊,事成之后金银财宝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实在没有想到,李渊会采取这样一种“打擦边球”的方法来应对,所以无话可说,考虑到如果不与李渊联合,自己将没有足够的把握对付这个潜藏在自己身边的对手,与李渊联合事成之后还会有利益可赚,综合起来看,与李渊联合是比较有利的。
  所以始毕可汗决定支援李渊。
  于是派柱国康鞘利领骑兵2000人,隋刘文静来到太原。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16
始毕可汗让康鞘利来到太原,不仅仅是为了支援李渊,事实上他打了个精明的算盘,那就是准备向李渊推销自己的马匹,这一次康鞘利的到来,其实也是为了和李渊商谈和互市马匹的事情。
  对于李渊来讲,未来想要平定天下,不知要打多少次仗,而马匹绝对是不能缺少的,膘肥的马匹更是多多益善,突厥人的马匹,马瘦毛长踢子肥,很适合行军作战,所以当康鞘利提出要和李渊互市时,李渊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但是李渊明白突厥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不加节制的从突厥人手中购买马匹,一来让其了解了自己缺少马匹,这样会助长突厥人的贪欲,从而抬高价钱,李渊这么精明的老鬼,当然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最重要的是,突厥人要是知道李渊缺少马匹,会不会对李渊未来的征途产生疑虑,而这种疑虑会不会影响与自己的联合,这一点李渊实在没有把握,所以在与突厥互市的问题上,李渊宁可稳扎稳打,也不愿一口吃个胖子。
  这就是策略,策略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当中,可以说在任何范畴之内,策略都是不可缺少的,策略不是玩弄阴谋诡计,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做人的艺术,只是要想使这种艺术充分的体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致少到现在为止,与突厥人的气氛是和谐的,关系是融洽的,李渊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甩开臂膀,大干一场了!
  李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我始终向往那个宝座,如今我要向那个宝座稳步的迈进,我坚信它终将属于我!
  前方的路是遥远的!
  在前进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很多快乐,也难免会有些痛苦,甚至痛苦会多于快乐!
  就在李渊准备雄心勃勃的大干一场时,李建成带着家眷从河东来到了太原。
  他带来了一个令李渊异常悲痛的消息——李智云被杀!
  李智云是李渊的第五个儿子,小妾万氏所生。
  李智云本来和李建成在一起的,但是由于中途走散,被官府缉拿,接送长安后被杀。
  革命,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甚至是血的代价!
  不过这个代价实在有些残酷,丧子之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李渊不是常人!
  
  虽然,我的心在滴血,但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推翻隋朝。
  杀戮会使人肉体死亡,但是杀戮不会泯灭我的理想!
  我依然斗志昂扬。
  我和你的区别在于,我推翻你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天下!
  因为我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想到这里,李渊笑了,虽然眼里依旧含着泪水!
  
  好了!化悲痛为力量吧!
  就此踏上征程!
  “反杨广,立代王”其实已经为李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长安!
  从时局来看,长安也是最好的目标,当时李密刚刚打败隋军,再次攻占了回落沧。杨广急忙派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河北大使常少卿韦霁等率各部增援洛阳。
  长江北岸的隋军全部集中在洛阳,准备对付李密!
  而长安守备薄弱,正好给了李渊机会。
  那就向长安进发!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19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五日。
   对于李渊来讲,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李渊要召开出征之前的誓师大会……
  从现在开始,李渊的造反大戏真正的拉开了帷幕。
  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着三万多身穿铠甲的战士,李渊不禁激动万千。
  “将士们!”李渊高声叫道。
  “我蒙先帝之恩,才有今天,却无以为报。今杨广无道,巡幸无度,穷兵黩武。致流寇四起,使天下生灵涂炭。今日我高举义旗,愿尊奉代王,以解救天下苍生。尔等愿从我否?”李渊的声音高亢而洪亮。
  “我等皆誓死追随唐公!”三万甲士齐声高喊!
  “好!今日我等以苍天为证,从我同盟,无为贰志。有渝此盟,人神共诛!”
  “有渝此盟,人神共诛”,三万甲士与李渊共宣此誓……
  誓言是铿锵的,决心是坚毅的,信心是百倍的。
  这些人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去开创一个王朝辉煌的伟业!
  
  七月八日,李渊率军到达西河(今山西汾阳),慰劳城中百姓,救济贫困。
  这使当地的老百姓很受鼓舞,纷纷前来投奔李渊,李渊根据来投奔的人的才能,分别授予官职,当时在西河郡流传着一句话叫:要做官,找李渊!事实上被李渊真正授予重要官职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被授予的都是一些虚职。李渊这么做其实就像现在公司的收购行为一样,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你不抢着收购,如果被别人收购了去,那别人收购你的日子,就会很快的到来!
  
  七月十四日,李渊行军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境内)。
  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
  
  代王杨佣的第一反应是:李渊要是来了,我这个位子恐怕就是他的了!
  什么反对杨广,拥立我,纯粹是扯淡!
  当年董卓进京时,那个口号喊得是相当漂亮!结果呢?
  你要是想做董卓就明说!何必遮遮掩掩的!
  不过我可不是汉少帝,既然你要来,我就偏不让你来!
  于是,杨佣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于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军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全力阻击李渊的军队!
  
  我已经做好的过五关斩六将的准备!
  不到长安,绝不罢休!
  但是现在李渊需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哗啦啦的大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军队无法前进。
  老天爷的事情,你可左右不了!
  也许上天在考验李渊的耐心!
  这可让李渊很是郁闷!
  前边有宋老生和屈突通两个强敌坚守要塞,时间一长,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两个强敌再联手拍自己的板砖,自己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最关键的是,如果身后有隋军来攻,将会陷入两面夹击的窘境,到时离崩盘可就不远了。
  虽然此时传来部将张伦攻克离石,杀太守杨子崇的捷报,但是李渊的心情依然沉重。
  该如何是好呢?
  要不退兵吧!可是想退也不那么容易啊!前进的道路很泥泞,后退的道路也不好走啊!
  更何况,即使退回太原,我也不在是从前的我了,而是朝廷的反贼了!
  不!绝不退兵!
  在我看来,一定会有办法的!
  现在箭已搭弓,岂有不发之理?
  李渊,前边有无数的困难在等待着你去克服,刚刚起兵,难道就被下雨这点困难给难倒了。
  你还怎么去开创大唐帝国的伟业啊?
  绝不能当懦夫!
  
  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这个希望,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依靠智慧的启迪!
  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人!
  李密!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22
李密现在很是春风得意!
  不仅刚刚打败隋军,获取了隋军的大批军事物资,同时又据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而且正在计划第三次进攻洛阳。其实力不知要超过李渊多少倍!
  对于李渊来讲,李密既可以作为一个援手,同时也是威胁!
  虽然现在李密正在全力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但是李密的野心,让他时常也有西入长安,夺取全国最高政权的欲望。
  因为李密深深的懂得,打下洛阳只是成就霸业,而拿下长安才是成就帝王之业!
  现在李渊带着兵马,直奔长安而去,李密的心里哪能没有想法?
  所以,李渊要想顺利的进入长安,除了应对隋军之外,必须要顾忌到身后的李密。
  但是眼下,对付隋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在和李密闹翻,李渊恐怕就彻底的坠入深渊里了!
  所以李渊决定主动向李密示好,联合李密!
  这样做,一来可以稳住李密,让他全力对付洛阳的隋军。二来可以给自己壮大声势,让代王杨佣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亲友团”支持!毕竟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
  于是李渊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李密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在第一时间内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在我看来是很幼稚的想法。
  做盟主!
  促使李密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一放面是因为,李渊的书信内容相信一定是很“装孙子”的,令李密有些飘飘然,另一方面李密现在的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正是由于强大让他产生了自我膨胀的心里,所以在看到李渊“装孙子”的信后,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王行天下!
  做事可以高调,但做人一定要低调!
  李密让祖彦君给李渊回了一封信,这个祖彦君就是那篇著名的《讨杨广檄》的作者。
  李密在信中称李渊是兄长,但实际上是摆出了一副十足的大哥派头。
  其实他是在试探李渊的态度,如果你肯认我做盟主,我就和你联合。不然的话,小心我灭了你!
  信的大致内容是:
  “咱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源流,但是既然都姓“李”,无论如何都能攀上些亲戚关系,我这个人有幸让四海的英雄,推为盟主,真是很惭愧啊!希望和渊兄同心协力,共同做一些诸如当年在咸阳捉拿子婴,在牧野打败商纣王这样的大事业,你说好不好啊?”
  谁推你做盟主了啊?简直是自作多情!
  李渊即使同意你做盟主,那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那些猛人会不会同意呢?
  而且李渊这个可怕的对手,应该早日除掉而后快,你还主动跟人家攀亲戚?
  看来,人到了某种程度上,有时真的是不好摆正自己的位置啊!
  难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吗?
  我希望每个人真的能够尽量的克服人性的弱点,它往往阻碍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李渊看完李密的回信后,不仅大笑起来!
  这个李密,简直狂妄自大,以后有他为自己狂妄自大埋单的时候!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密不仅没做成盟主,李渊反而成为了他的领导!
  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其结果是必然的!
  
  但是眼下李渊明白,李密是不能得罪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和李密一较高低。
  还得指望李密当“炮灰”了!
  于是李渊让隋军秘书温大雅给李密又回了一封信。
  顺便说一句问温大雅,著名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他的手笔!
  李密和李渊两个人,手底下都拥有超级写手!
  
  李渊在信中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是当今的救世主,一方面说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在太原安度晚年,而隐蔽了自己进军关中的意图!
  就是这样一封虚情假意的信,李密却大喜过忘。
  自此以后,专心的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甘当李渊的“炮灰”。
  至此,李渊成功地调到了李密这条大鱼!
  看来李密最多算是个雄主,不是成就帝业的材料!
  我相信,换了他去打下长安,即使打下来,也不会待的太久!
  
  李渊再一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相信身后有了李密这个“亲友团”的支持,前边的宋老生和屈突通,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你不动,那我先动!
  但是,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的消息!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27
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
  这个消息,究竟是实情,还是谣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但是大家都明白,突厥人是个野蛮的民族,不怎么讲信义,趁着李渊进兵长安,从后边拍上一块黑砖,还是有可能的,当初李渊低声下气地联合突厥,就是为了防止突厥人乘虚而入。
  难道,突厥人这么快就变卦了?
  李渊的心情一下子沉入了谷底!
  是继续西进,还是回救太原,这是个问题!
  
  李渊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诸位,近传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大家认为这个消息可靠吗?”李渊的声音有些低沉!
  “突厥人野蛮至极,从来都是唯利是图,这一次袭击晋阳的消息,我看很有可能!”说话的人是裴寂。
  李渊面沉如水,他知道如果按照裴寂的逻辑推理下去,长安恐怕是去不成了。
  但是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令李渊感到了一丝绝望。
  “宋老生和屈突通据守险要,要打败他们不是很容易,李密虽然同意和咱们联合,但是这个人野心难测。这些对咱们都不利啊!突厥人言而无信,刘武周又和他们狼狈为奸,太原是咱们的根据地,咱们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哪里,我认为应该回救太原,至于进军长安嘛,以后还会有机会!”
  如果抛开裴寂的身份和当时的时局,分析裴寂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他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传言是真是假还不确定,既然不确定,你作为首席谋臣,就轻易的忽悠撤兵,往好了说你是胆小怕事,说的严重了,那就是涣散军心!
  第二个问题,即使这个传言是真的,也不一定就只有回救太原这一个方法,如果这时候真的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主动进攻怎么办?到时李密再来个痛打落水狗,我相信李渊到不了太原,就会彻底地玩完!
  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反对裴寂。
  反对的人是李世民。
  “此言差异!请问裴大人,突厥人真要是想进攻太原,为什么不就近攻取离他最近的马邑,而舍近求远深入腹地的攻取晋阳?”
  “这个……,”裴寂一时语塞!
  “我认为,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联合,但实际上他们是互相猜忌,就好像父亲大人和突厥联合一样,是出自真心的吗?”李世民的话掷地有声!
  “而且,现在朝廷已经派兵拦截我们,如果就此撤回太原,必然会涣散军心,弄不好出现军队哗变的情况,那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是啊!二弟说的有理!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很强大,如果撤军,到时腹背受敌可怎么办啊?”李建成补充说。
  “请父亲放心,等雨停了,若不杀了宋老生和屈突通,孩儿愿以死谢罪!”
  “我和二弟同愿以死谢罪!”
  这就是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
  一位伟人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将是你们的!
  千古不变的真理!
  
  李渊看着两个宝贝儿子信誓旦旦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激动!
  他知道,此刻自己绝不能后退一步!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后退就是死亡,前进才会有希望!
  
  古代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名言哉!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30
决不后退,继续前进!
  我意已决,今后凡有言后退者,定斩不饶!
  此时的李渊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样,面对眼前凶猛的野兽,他以做好决战的准备,战则胜。
  不胜则死!……
  
  但是对于突厥人袭击晋阳的消息,无论其是真是假,还是要认真对待。
  李渊决定让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想方设法的稳住突厥人,哪怕献上无数的金银财宝,李渊也乐意……
  
  刘文静走后,李渊迅速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攻取军事重镇——霍邑。
  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想要攻取长安,必须从霍邑经过。
  而且当时的时局对李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随后攻克张掖、敦煌等地,拥有河西五郡之地。
  金城人薛举自称秦帝,立其子薛仁杲为皇太子,随后攻取天水郡,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而东边的李密,自从和李渊结成同盟后,率军猛攻洛阳,隋将王士充屡战屡败,杨广命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士雄率领精兵3万人讨伐李密,但是这位仁兄很不走运,率军走到河间时,碰上了猛男窦建德的起义军,结果被打的打败,薛士雄只率领数十骑兵逃回了涿郡。
  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当时的格局一下子向着有利于李渊的方向发展,首先河南、河北的隋军主力,被李密、窦建德等起义军牵制在洛阳一带,无暇西顾。
  而长安的代王杨侑为了防备薛举、李轨进攻关中地区,不得以从长安附近抽调了五万精兵防守西线。
  这样一来,身在霍邑的宋老生和河东的屈突通,就像武大郎爬杠子一样,上下够不着的悬在了那里,既得不到东部洛阳的增援,也得不到西部长安的支持。
  所以李渊决定,趁此机会,拿下霍邑。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后,第一次与隋军正面较量,此战关系重大,打赢了取得开门红,那么后边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气地打到长安,如果打输了,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拿着铺盖卷回家。
  所以,这一战,李渊高度重视!
  为此,李渊特地让女婿柴绍带领侦查骑兵到霍邑城下侦查宋老生的形式。
  而柴绍带着骑兵到了霍邑城下,不仅仅侦查敌情,我们的柴绍同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诱宋老生出战!
  柴同志,你疯了?你这个把人要跟人家PK吗?
  不!我没疯!如果他出战,我就跑!
  跑?
  是的!只要他出战,说明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我岳父此战必胜!
  他如果不出战呢?
  不出战?嘿嘿!凭着我柴绍讨敌骂阵的功夫,只要他能忍受就行!
  
  随后,柴绍让士兵开始高声叫骂,当然在叫骂的过程中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
  “老生!老生!别老生啊!养不起啊!哈哈!”
  ……
  宋老生的确很勇猛,当然也很无谋!
  听到柴绍的叫骂,下令出战!
  只是他连战马还没跨上,柴绍早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哼!有本事别跑啊!
  我当然要跑,因为我完成了任务,我的任务就是了解你的特点……
  
  柴绍将侦查到的情况如实向李渊做了汇报,当然也将宋老生的特点告诉了李渊。
  “此人只是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然出战,战则擒已!”
  柴绍的话令李渊信心大增。
  目标就在前方!
  传我命令,向霍邑进发!
  
  八月初二,李渊带领部队来到霍邑城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33
宋老生的兵力有3万,基本上和李渊对等!
  但是宋老生是以逸待劳,而且又是坚守城池,而李渊却是大老远的跑来,要打一场攻城战。
  从作战形式来讲,对宋老生比较有利。
  俗话说的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宋老生并不笨,更何况是3万夫当关!
  所以李渊想要拿下霍邑并不容易。
  
  李渊在城下仰望霍邑城头,只见城头旌旗招展,长枪林立,刀光闪闪,城门紧逼,一派杀气!
  看来宋老生已做好迎战的准备!
  李渊认为,强攻不是最上策,应该以付出最小的代价拿下霍邑,因为后边还有很多大战等待着自己。
  “儿啊!你们说这一仗该怎么打啊?”李渊向身边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询问。
  “回禀父亲,听柴绍讲,宋老生有勇无谋,我认为应该用轻骑兵挑战,他必然出战,只要他出来,这一战咱们必胜。”李建成说。
  “如果他固守不出战,我们就散步谣言说他暗中私通我们,准备投靠我们,到时候相信宋老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定会出战!”李世民继续说。
  “你们的想法很不错,数日前连雨天我滞留贾胡堡,宋老生就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这个人不太懂得怎么用兵,但是你们只说了一半啊!”
  “说了一半?”李建成和李世民觉得很不解。
  “你们想没想过,即使宋老生出来,他也是背城而战!”
  
  没错!这就是此战的困难之处!
  打不过你,我就退回城去!
  怎么?你撤了啊?我又出来了!哈哈!
  你又过来了?那我就退回去!
  耗死你!
  这个做法很像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那个无赖状师!
  如果宋老生真的这么做,相信一定会给李渊制造相当大的麻烦。
  因为李渊是耗不起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点是宋老生出城后,如何让他远离霍邑城。
  然后,切断他的退路,来个瓮中捉鳖!
  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宋老生是个暴脾气!
  李渊想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他忽然笑了,眼睛中放射出闪亮的光芒!
  
  于是李渊做出了如下安排:
  1、 将骑兵部队分为左右二军,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
  2、 如果看见宋老生出城后,部队马上向后撤退,如果宋老生来追,李建成领着左军堵死东门,李世民领着右军堵死南门,切断宋老生的退路。
  3、 令柴绍再次讨敌骂阵。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的声音再次响起!
  
  宋老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是个悲剧。
  是可杀,不可辱!
  随我杀出城去。
  李渊,霍邑城下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事实上,结果恰恰相反!
  
  撤退!
  李渊下达了命令!
  怎么?想跑?
  李渊,你往哪里走,拿命来!哇呀呀呀!
  ……
  
  不知不觉中,宋老生已经追出霍邑城一里远了。
  看到宋老生已经远离了霍邑城,李渊命令停止撤退,列阵与隋军对峙!
  咦?怎么不跑了?
  难道有诈?
  没错,你已经被诈!
  紧接着一阵呼喊声传到了宋老生的耳朵里,让他觉得很是刺耳!
  “宋老生已经被捉获!”
  这绝对是一句要宋老生性命的话。
  
  “我被捉获?这不是胡扯吗?
  就在宋老生纳闷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的骑兵部队从背后向宋老生杀来。
  宋老生此时真的成了一只鳖!
作者: chillcool    时间: 2009-8-16 15:36
当宋老生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时,一切都已经晚矣。
  尤其看到李世民像吃了大粒丸一样,左右的猛砍,以至于刀刃都开始缺损的时候,宋老生觉得这一战,自己注定失败了。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葬身在这里……
  
  事到如今,也只能死战到底了。不管如何,先退回城里再说。
  于是宋老生掉转马头开始猛烈的冲击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骑兵部队,试图冲开一条血路,退回城里。
  而就在这时,李渊率领着人马,并没有和李建成、李世民的骑兵部队围歼宋老生,而是悄悄地绕过宋老生,代替李建成和李世民堵住了东门和南门。
  即使你退回来,也是进不去,我第二次给你做了个大瓮,等你爬进来……
  
  宋老生还是很勇猛的,经过了一番拼杀之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渐渐地撤到了霍邑城下,此时他手下只剩下十来个人。
  但是,当他看到李渊的部队已经堵在了城门口时,宋老生大吃一惊!
  李渊什么时候过来的?
  才出一瓮,又入一瓮。
  宋老生产生彻底绝望了!
  吾命休矣!
  突然,宋老生感到脖子上一阵疼痛!
  随后,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倒了下去?
  咦?我那个身体上边为什么没有脑袋呢?
  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宋老生吃惊的时候,有人从背后砍下了他的脑袋!
  砍他的人是刘弘基!
作者: 姐夫别闹    时间: 2009-8-21 12:44
{:2_99:}
作者: heiya    时间: 2009-12-9 21:36
{:2_235:}晕 好长
作者: sywdj111    时间: 2009-12-11 16:45
读史使人聪明
作者: pyjyingjie    时间: 2011-8-17 10:49
支持锦尚中国,呵呵,很不错的站!




欢迎光临 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https://bbs.52js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