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标题:
银行股成“白菜价”
[打印本页]
作者:
a305565602
时间:
2011-8-28 21:16
标题:
银行股成“白菜价”
不说是上市公司,就是一般企业也应该有起码的核算意识、成本意识和盈利意识,然而,四大银行却没有,比如: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的不惜成本高息揽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要说有所改变的话,银行高管们的薪酬比上市前提高了许多倍。当然,也侵蚀大量经营成果。
银行股成“白菜价”是市场选择四家大型银行上市后情况看,作为从业资深人士可以负责任地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还不如上市以前。
内部管理仍然是行政化、机关化那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内部运作效率,股权制约体制,资本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形式都有了,但是换汤不换药,穿着个漂亮、华丽的外衣,内脏几乎一点没有变化。
不说是上市公司,就是一般企业也应该有起码的核算意识、成本意识和盈利意识,然而,四大银行却没有,比如: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的不惜成本高息揽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要说有所改变的话,银行高管们的薪酬比上市前提高了许多倍。
当然,也侵蚀大量经营成果。
上市银行资本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资本约束机制是防止银行盲目扩张、防止资产风险和保护债权人的最低防线。
然而,中国的银行全面引入了不假,却彻底变形了。
不但没有约束住贷款的盲目扩张,而且给资本市场、融资市场带来深深伤害和冲击。
因为,银行盲目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时,可以随意到资本市场通过增发、扩容、发债等手段轻而易举筹集到资本。
几乎每年上市银行都有再融资计划。
近日,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未来银行资本缺口在4000亿元。
这4000亿国家财政肯定给不了,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在股市里增发和发债来筹集。
上市银行的成长性越来越低。
当前,令银行纠结的是,利润成长点越来越少,潜力越来越小。
目前,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贷款利息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入。
依靠盲目扩张贷款之路越来越窄,其不但消耗资本较多,而且风险越来越大,隐患越来越多。
特别是社会直接融资的迅速扩大,金融脱媒化已成趋势。
依靠中间业务收入的路子也不容乐观。
由于大5倍市盈率!银行股估值如此的“白菜价”着实令市场大跌眼镜。
靓丽的中报并未提起资金的丝毫兴趣,按照最新的中报业绩,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估值目前均已降至6倍以下,分别为5。
36倍、5。
39倍和5。
99倍。
从当前绝对股价来看,工商银行徘徊在4元,中国银行不到3元,农业银行2。
56元,建设银行4。
5元左右,民生银行5。
5元,交通银行4。
6元左右。
比喻成“白菜价”是形象的。
曾经7-8倍的市盈率被认为是银行股的“估值底”,而现在6倍以下的市盈率却仍然鲜有资金光顾。
其实,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如果不是大股东、“大财阀”的中金公司屡屡出手托盘,股价将会更加惨烈。
社会各界对银行股目前的“窘相”有许多解读和分析。
国际上欧债美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威胁。
国内整体经济下探的大环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问题,银行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
还有人士认为,银行股价与其业绩远远背离,主要是银行股是个“大块头”,大资金不想光顾,小资金难以撼动,等等。
这些虽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问题,都不是主要矛盾。
以笔者看,上市银行当前的股价估值并没有错配银行所谓的业绩,反而是银行真实情况的真实反映。
就拿四大国有银行来说,改制上市本身就是依靠国家信用,完全没有反映出自身经营状况和业绩。
如果依靠自身发展经营业绩是根本难以改制和上市的。
就一个占比高达20%以上的巨大不良资产不是国家同意给予剥离,如何上市呢?然而,必须清醒看到,不良资产剥离了,但是产生不良资产的机制、土壤仍在,消除不良资产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这个最大威胁没有因上市而消除。
型银行长期背靠国家信用这棵大树,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十分低下,金融理财产品奇缺,出现大的增长尚需时日。
同时,为了发展中间业务收入,一些银行竟然把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任何附加值、没有给客户增加任何理财收入的传统服务项目启动收费,社会民众反响十分强烈,银行信誉、公信力受损严重。
但如果这些不该收费的项目全部取消,大型银行几乎没有什么中间业务收入产品。
上市大型银行正处于这种转型困境之中。
可以说,至少到目前没有看到利润成长点在哪里?成长潜力在何方?因此,笔者不赞成目前银行估值与业绩背离的说法。
要记住,这是市场的选择和判断。
大型上市银行一定要理性分析观察市场为何做出如此选择和判断,从而急起直追、脚踏实地搞好经营管理,使自己不但形似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神似上市公司。
到那时,市场肯定会做出另一种选择和判断。
请相信,市场的选择和判断永远是正确的。
从四家大型银行上市后情况看,作为从业资深人士可以负责任地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还不如上市以前。
内部管理仍然是行政化、机关化那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内部运作效率,股权制约体制,资本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形式都有了,但是换汤不换药,穿着个漂亮、华丽的外衣,内脏几乎一点没有变化。
不说是上市公司,就是一般企业也应该有起码的核算意识、成本意识和盈利意识,然而,四大银行却没有,比如: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的不惜成本高息揽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要说有所改变的话,银行高管们的薪酬比上市前提高了许多倍。
当然,也侵蚀大量经营成果。
上市银行资本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资本约束机制是防止银行盲目扩张、防止资产风险和保护债权人的最低防线。
然而,中国的银行全面引入了不假,却彻底变形了。
不但没有约束住贷款的盲目扩张,而且给资本市场、融资市场带来深深伤害和冲击。
因为,银行盲目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时,可以随意到资本市场通过增发、扩容、发债等手段轻而易举筹集到资本。
几乎每年上市银行都有再融资计划。
近日,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未来银行资本缺口在4000亿元。
这4000亿国家财政肯定给不了,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在股市里增发和发债来筹集。
上市银行的成长性越来越低。
当前,令银行纠结的是,利润成长点越来越少,潜力越来越小。
目前,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贷款利息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入。
依靠盲目扩张贷款之路越来越窄,其不但消耗资本较多,而且风险越来越大,隐患越来越多。
特别是社会直接融资的迅速扩大,金融脱媒化已成趋势。
依靠中间业务收入的路子也不容乐观。
由于大型银行长期背靠国家信用这棵大树,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十分低下,金融理财产品奇缺,出现大的增长尚需时日。
同时,为了发展中间业务收入,一些银行竟然把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没有任何附加值、没有给客户增加任何理财收入的传统服务项目启动收费,社会民众反响十分强烈,银行信誉、公信力受损严重。
但如果这些不该收费的项目全部取消,大型银行几乎没有什么中间业务收入产品。
上市大型银行正处于这种转型困境之中。
可以说,至少到目前没有看到利润成长点在哪里?成长潜力在何方?四家大型银行上市后情况看,作为从业资深人士可以负责任地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还不如上市以前。
内部管理仍然是行政化、机关化那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内部运作效率,股权制约体制,资本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形式都有了,但是换汤不换药,穿着个漂亮、华丽的外衣,内脏几乎一点没有变化。
不说是上市公司,就是一般企业也应该有起码的核算意识、成本意识和盈利意识,然而,四大银行却没有,比如: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的不惜成本高息揽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要说有所改变的话,银行高管们的薪酬比上市前提高了许多倍。
当然,也侵蚀大量经营成果。
上市银行资本约束机制形同虚设,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资本约束机制是防止银行盲目扩张、防止资产风险和保护债权人的最低防线。
然而,中国的银行全面引入了不假,却彻底变形了。
不但没有约束住贷款的盲目扩张,而且给资本市场、融资市场带来深深伤害和冲击。
因为,银行盲目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时,可以随意到资本市场通过增发、扩容、发债等手段轻而易举筹集到资本。
几乎每年上市银行都有再融资计划。
近日,前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未来银行资本缺口在4000亿元。
这4000亿国家财政肯定给不了,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在股市里增发和发债来筹集。
上市银行的成长性越来越低。
当前,令银行纠结的是,利润成长点越来越少,潜力越来越小。
目前,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贷款利息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入。
依靠盲目扩张贷款之路越来越窄,其不但消耗资本较多,而且风险越来越大,隐患越来越多。
特别是社会直接融资的迅速扩大,金融脱媒化已成趋势。
依靠中间业务收入的路子也不容乐观。
由于大因此,笔者不赞成目前银行估值与业绩背离的说法。
要记住,这是市场的选择和判断。
大型上市银行一定要理性分析观察市场为何做出如此选择和判断,从而急起直追、脚踏实地搞好经营管理,使自己不但形似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神似上市公司。
到那时,市场肯定会做出另一种选择和判断。
请相信,市场的选择和判断永远是正确的。本文由(
http://www.csbz111.com
)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
作者:
leeee01
时间:
2011-10-3 01: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eeee01
时间:
2011-10-3 01: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https://bbs.52js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