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标题:
和他们相依相伴。
[打印本页]
作者:
1165165
时间:
2014-1-17 18:45
标题:
和他们相依相伴。
写完“我的母亲”之后,就想为我的父亲也写一些文字,在朴实的文字里秀秀我对于父亲的感恩之情。
和母亲一样,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和母亲不同的是父亲有一个较比富裕的家庭。但父亲因为有了一双管不了事务与家务的父母亲。所以导致了父亲中途辍学,荒废学业,成为一个庄稼人的命运。
这自然又要从祖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说起了。
据当时年龄大的老一辈人说,曾祖父是一个会拧皮绳的外地粗野大汉,说一口当地人听不懂的语言,看上去已经有四十岁的模样,带着一个弟弟和妹妹。后经当地人介绍,娶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女人,也就是曾祖母卜氏,就在当地居住了下来。
由于他脾气很暴躁,时不时的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拳打脚踢,因此,曾祖父的弟弟和妹妹两人在一气之下不告而辞。从此,曾祖父也就没有任何的亲人了,后来便有了我的大祖父、祖父和三祖父,一生无女,六十几岁便撒手人寰。
听父亲说,曾祖父去世的时候,大祖父十七岁,祖父十四岁,三祖父年仅三岁,但曾祖母终身再未嫁。所以,年仅十七岁的大祖父便拿起了执掌一家之主的鞭杖,扛起了一个大家庭的担子。
听父亲说,大祖父似乎延续了他父亲的纯正血统,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是一个很暴的人,在家庭的管制中,以暴力为主,父亲和姑姑们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害怕一阵子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大祖父的严格管制下,一个富裕的大家庭脱颖而出,在当时那个落后的农村,我们家是一个庄稼大户。还替别人养过孩子,奶奶就是其中之一,从奶奶六岁起,她就和爷爷生活在一个家里了,只是后来成了我祖父的妻子,也就是我的奶奶。
那个年代管这样的媳妇叫“童养媳”。养到十八岁,一圆房就算完婚,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婚礼。
祖父膝下两儿两女,父亲为长子。祖父是他们弟兄三人中最享福的一个,也是对我们这个少姓家族最有功的一个,因为,只有他为我们这个家族传下了可以延续的香火。
祖父生性忠厚老实,也较软弱,不管任何家务,只是行使大祖父教给他的使命,然后完成,哥俩一辈子未分家,未分院落,一辈子如是。故此,祖父的儿女也就成了大祖父的儿女,包括他们的婚事,祖父从不过问,他们都说,祖父是个有个贵人,正如他的名字“有贵”。
一个富裕的家庭,总是有多余的钱,所以,父亲就开始了他的上学生涯。这也是父亲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真实背景。
所以,比起母亲,父亲是幸运的,不用像母亲一样,随着外公东讨西要的混日子。所以,按照当初的预料,父亲该有一个了不起的将来。但这都成了后话,也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传奇梦,虽然三十年已过,但对于自己的不公遭遇,父亲依旧耿耿于怀,每逢说起那段往事的时候,父亲会委屈的满眼泪花,当然,还有对于大祖父极其祖父的怨恨之情。或许,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或许他们认为读书对父亲没有实际的用处,种庄稼的利润更大些。所以,两个爷爷是父亲命运的初始导演,父亲跟着节奏演绎了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的命运。
据听亲戚们说,父亲当时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高中时期,连任三年的班干部。
父亲说,距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候,由于年少轻狂,他欠了太多的伙食费无法归还而遭到了学校及其同学的欺凌。父亲赶回家想跟祖父要取一些薄钱把欠下的债务归还给同学,然后好好的考取功名。
但由于祖父祖母的软弱无能,强势的大祖父一掌在握,不予父亲解释的机会,自然也不给父亲还那些无名债务。所以,父亲在无法释怀压力和满怀失望的情况之下辍学回了家,从此放起了羊,背起了粪娄,再也和学业无关了。
学业无成,反而错过了婚嫁的年龄,二十五岁的大龄男,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个不得了的年龄,或者会有打光棍的可能。所以,令父亲最难堪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无人肯嫁,他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闲话和笑话,两位爷爷自然也觉得脸上无光。
父亲家和母亲家之间的距离不足十里地,步行个把小时就能抵达了。所以,父亲的所有传闻自然也传到母亲所居住的那个村子里。
母亲说,托媒的人上门提亲的时候,母亲为表不满大哭了一场。但也只能当做不满的宣泄吧,又有何能耐呢?那个年代,婚姻全由父做主,即便是狼窝匪寨也得嫁过去,用一句“宿命难委”欲盖弥彰,命运何如,全由老天爷决定,似乎和渺小的人无关。
但母亲的命运好,老天爷给了她一个好男人。
迎娶母亲进门的那一年,父亲放下了放羊铲,以一个名办教师的名义,再一次拿起了书本,于是我们那个小山村有了第一所学校。
政府给父亲了一套教科书,两个土窑洞,几张破烂不堪的桌椅,没有黑板,父亲就在自制的水泥板上涂抹上墨汁。没有生字本,父亲发动当地的木匠工人做了一个个20公分见长的小木盘,里面撒上黄土当本子,随便捡一根树枝当笔教我们写字。
父亲和另一个年龄很大的老师成了我们四十几个孩子的所有任课老师,既要教给我们识字,还要教给我们数数,还要教我们唱歌,教给我们走“一二一,左右左”的路队……
父亲是辛苦的,放学了还要下地去干地里没完没了的农活。但是,我以为,当年年轻有为的父亲,至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这些孩童们的希望。
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名字,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五星红旗,认识了红领巾。我们知道了国歌,知道了“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知道了有一种诗歌叫“唐诗”。还记得小弟弟三岁时当着所有庄稼人把唐诗《咏鹅》倒背如流的时候,那些朴实无知的庄稼人惊的不知所云,直说世间竟还有这样好听的段子。自然也夸弟弟竟然能念得出这么好听的书,他们开眼界了啊!
在父亲的教导下,母亲也认识了许多的字,学会了看小说。我们学会了一百个数字,学会了加减乘除法,看见了父亲在作业本上画上的大大的鲜红的一百分,现在回想,也会会心的骄傲,骄傲当初的骄傲,骄傲我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在那个交通闭塞,没电,也没有公路的小山村里,父亲如神话,像汪洋的大海,那里有我们想不到的惊喜的浪花梦;父亲也像高远的蓝空,那里有我们数不清的五彩翅膀;父亲更像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天使,只要父亲张张嘴,我们就能听到从古希腊传来的美妙的声音。
在父亲自制的黑板上,我们知道了“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圆圆的月亮像月饼。”这样美丽的句子,并且知道了这样的句子叫做“比喻句”。从父亲手中的粉笔尖上,我们知道了还有会滴滴答答转动的钟表,知道了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知道了文明礼仪,知道了“对不起,谢谢,再见”等含羞而美丽的语言。
那首叫做《父亲》的歌唱的好——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是啊,父亲是儿登天的梯,是拉车的牛。我的父亲,当之无愧,我们攀爬在父亲青春的肩膀上,登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方天地。而父亲却渐渐的拉不动那牛车了。
父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山里的孩子们,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转变,人们思想的转变。当初的土窑洞慢慢的再扩大着,变成了砖窑洞,直到后来的平房。学生从年龄参差不齐的二十几人一直到后来的一百多个。我知道,父亲是欣慰的,是骄傲的,他结束了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悲苦命运,包括我们姐弟三人,如若不是父亲的无私付出,我走不出那座隔绝了几代人的大山,又岂能知道人生命运背后浓厚的文化色彩,岂能坐在这儿谈笑风生的诉说几辈人背后的故事,或许也已蜕变成一个慵懒无上进的山村野妇了吧!
二十五年如一日,父亲为共产党奉献着青春和精力,毫无怨言。二十五后的二十一世纪,富裕的时代,富裕的民族,父亲却不再年轻了,头发白了,身体越来越消瘦。
2008年,党政府给了父亲年薪2000元的待遇准予退休。和父亲一样为党奉献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们都惊呆了,他们第一次面对他们忠于的党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人痛哭流涕,他们对党失去了信心,他们也失去了依靠,连党都抛弃他们了,还能指望谁呢?父亲一下子老了许多,三十年的辛苦付出,换了父亲的一生苍老。
于此后,父亲所在的市地全市的“民办教师”发起了不平,相约着走上了平反的道路。2008年底,200名“民办教师”聚众走进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却被不名人士告了密,引发了当地市委的惊恐,他们急切的找到他们,以冠冕堂皇的语言连哄带骗的将他们带还市委,说会他们一个交待,最终的交待就是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关了禁闭。
他们出狱后,就再也无法聚众,他们的消息散布的出奇的迅速。甚至连家门都难出就已经有政府官员找上门来,以送米面慰问的方式破坏着他们的组织。也是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一个记者敢面对他们,没有任何的信访单位肯接见他们。他们被组织抛弃了,也似乎被这个不公的世道抛弃了,他们有冤无处申诉,有苦难言。
一晃五年过去了,父亲没有了生活来源,知天命的父亲再一次扛起了庄稼大汉肩上的重担,干着一个青壮年该干的活,用那黄土缝里的微薄收入支付起了两个弟弟的两套婚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放宽了“上访”的政策,父亲他们的“平反”一案重又看到了微弱的光亮。只是天高皇帝远,他们又一次空赴天安门,无功而返。
听父亲说,当年,政府以一纸聘书将父亲和共产党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一绑就是一辈子,一辈子一个月只支付给他们600元的生活费。父亲说,党亏欠了他们太多,苦到最后连当初的那一纸聘书也不知下落。所以,父辈们悲苦的命运便成了一宗无头冤案。
父亲认命了,回归了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的悲苦命运。没有抛弃他的只有母亲和那几十亩农田,和他们相依相伴。
儿女们成就了,但父母亲的负担似乎更加沉重了,父亲虽然乐观向上,用幽默风趣的诙谐语遮掩着他和母亲的苦与累,但我明白,对于沉重的劳作生活,父母亲已经力不从心了,只是不愿意给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而已,永远想着的是儿,而忽略了自己半生未曾享一天的福。
父亲的学生遍布各地,也都各有成就,都过起了辉煌的日子,但父亲依旧守在那座大山里,数着当年那些还小的孩童,说着幽默的笑话,唱着不成曲调的山歌,悠闲自在,即便劳苦。但我知道父亲的心上漂染有幸福的颜色,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呀!
母爱无私,父爱无垠,儿女们返还的爱却被分成了万万缕,少了万万倍,淡了千千分……
以《父亲》这样一首歌曲中的歌词作为对这些文字的结尾,我想是再也适合不过的,对于父母亲,没有比这感恩的词汇更加美艳动人了。歌词有曰:“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e世博http://www.xlllw.com.cn/ gvs
欢迎光临 源码论坛,商业源码下载,尽在锦尚中国商业源码论坛 (https://bbs.52js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